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兩個結合”、綠色消費、文明交流互鑒、教育強國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郝書翠:“兩個結合”是開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威海)常務副院長郝書翠認為,“兩個結合”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由“兩個結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其力量已經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得到充分實踐驗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從持續鞏固文化主體性出發,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價值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以文化的復興為支撐,也必然帶來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我們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通,為民族復興凝聚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的文化生命體是中華文明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的必然創造,必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在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實踐探索中,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摘編自《經濟日報》
【孟鐘捷:“中國方案”為文明交流互鑒作出重大貢獻】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孟鐘捷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線索、當今世界的重要課題和當代中國的重要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歷史意義。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在相互碰撞與交匯中,不同文明能夠實現自我成長與創新,這既有利于避免沖突隔閡,也有助于構筑和諧、穩定的國際秩序,從而推動世界文明的共同進步和發展。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和平共處的政治交往、互惠互利的經濟交流和兼容并包的文化交流,是中國為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的重大貢獻。文明交流互鑒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追求國家獨立和社會發展、尋求世界和平與國際合作中形成的寶貴經驗。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揮積極作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式現代化”這兩種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建設性作用的標志。在世界歷史發展中,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存續的核心問題正日益成為學界的核心關切。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有關中國建設實踐的系統總結,也為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中國方案”。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劉誠:綠色消費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誠認為,消費集中體現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決定了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及其流通交易和再循環利用各個環節,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根基所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理念的提高,人們對綠色產品價值更加認同。綠色產品市場需求擴大與供給結構升級實現了積極互動,以及綠色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同時,綠色技術革新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對節能環保技術、碳捕獲、碳封存等綠色技術的研發及應用作為生產的前置條件,以追尋市場開拓和價值鏈攀升。綠色消費不僅要求企業采用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還要求企業改進生產設備和能源結構。綠色消費及其產業鏈綠色化趨勢的不斷延伸,衍生形成了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新業態。只有通過綠色消費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產品的經濟價值,助力打通生活、生產、投資、技術、能源結構和衍生業態等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各個環節,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摘編自《光明日報》
【褚宏啟:教育強國建設要處理好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系】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啟指出,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的關系,本質上是國計與民生的關系,是提升教育質量與促進教育公平的關系,需要統籌兼顧,不可偏廢。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是內在統一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三大屬性,在教育規劃編制和教育資源配置中處理好二者關系,使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進。教育要提升質量、追求卓越,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教育改革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目標,抓住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有力支撐國家戰略,積極應對國際競爭。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要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教育要更加公平、縮小差距,更好地滿足民生需求。教育滿足民生需求,著力點和著重點是提供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整體發展、加快校際均衡發展、保障群體公平發展等,是未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要任務。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