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政府投資、國際傳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先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精髓落實要義】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李先進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精髓要義,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落到實處。新質生產力形成于新的發展實踐,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充分發揮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并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符合新發展理念,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協調好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關系,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摘編自《人民日報》
【依紹華:健全市場體系與完善市場機制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依紹華指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能夠更好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資源配置作用,引導投資和產業流向,推動生產行業和相關企業調整產出結構,促進產品及產業升級,形成充滿活力的市場競爭格局,從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關鍵在于健全市場體系與完善市場機制。具體而言,一是要加快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強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標準實施過程監督和評價機制,推進多式聯運信息共享。二是要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三是要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城鄉流通體系布局,加強流通體系建設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規劃、交通規劃等相關規劃有效銜接,提升不同區域間流通體系協調能力,優化全國大流通網絡布局,提高流通體系運行質量和效率。四是要以數字經濟發展賦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利用數字技術的信息聯通功能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建立健全數據要素交易相關法律法規,著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摘編自《經濟日報》
【毛科俊、于暢:持續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毛科俊、于暢指出,當前我國處于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時期,下一步城市更新、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的升級空間還很大,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尚有較大投資需求。總體上看,政府投資在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潛力還有待挖掘,應持續發揮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交通、能源、水利等政府投資項目可以拉動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民間投資,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民生等公益性領域的政府投資為民間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都是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擴大政府有效投資的同時,撬動民間投資,形成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之間的良性互動,合力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對市場機制的補充作用。政府投資對有序開展社會擴大再生產、彌補市場失靈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不僅可以穩定經濟運行,還可以提供公共產品和改善社會民生,對市場機制形成必要的補充。
摘編自《學習時報》
【胡正榮: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胡正榮指出,做好國際傳播,健全的傳播渠道是基礎,現代化的傳播格局是重要保障,需要多渠道、立體式的對外傳播格局作為支撐力量,讓傳播渠道暢達全球。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內容建設是根本,要根據區域國別的歷史文化特點,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重視區域國別研究及傳播,提高話語創新的針對性;重視生活、工作、情感元素,提升中國敘事的感召力;重視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的體系化建構,讓海外民眾參與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經歷,使中國文化、中國理念、中國故事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踐行全球文明倡議,要注重提煉和宣介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標識性概念,也要探索有效的踐行機制。國際人文交流通過文化、教育、藝術、體育等領域的互動,幫助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增進對彼此歷史、文化、社會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擴大國際人文交流,要全面把握人文交流形式,系統建設人文交流平臺,提高開展國際人文交流的便利程度,鼓勵一些優秀的國際人文交流活動和平臺做大做強。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