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佳樂(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副研究員)
自從現代國家形成以來,個體生命歷程就逐漸嵌入至國家發展進程之中。中外經驗普遍證實,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時間節點構成改變個體生命歷程的關鍵變量,影響著不同世代的集體記憶與人生軌跡;而個體行為選擇反過來也會影響國家發展走向,甚至改變國家在世界版圖中的相對位置。一言以蔽之,唯有國家與個人相互成就、雙向奔赴,個人價值才能充分實現,國家發展才能動力十足。
青年時期是個體生命歷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青年群體是國家發展進程中朝氣蓬勃的活力源泉。從“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壯舉到“把青春獻給祖國”的建設熱情,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到“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盡管話語重心在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變化,然而青年一代融“小我”于“大我”,將個人發展和國家大勢深度鏈接的歷史自覺卻始終不變。
回首過去,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是推動國家繁榮發展的排頭兵和生力軍。展望未來,面向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國家發展新敘事,當代青年更是責任在肩,既是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參與者、貢獻者,理應努力平衡好“宏大的家國敘事”與“務實的自我發展”,勇立時代潮頭,奮進人生征程。
宏大的家國敘事與青年的個人發展良性互塑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然要求。立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必須團結凝聚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的青年一代,著力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國家先要“搭好臺”,青年才能“唱好戲”,這就需要努力為青年人創造有利發展條件,營造廣闊發展空間,關注青年身心健康,激勵引導當代青年以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與國家同步伐、共命運。
青年的個人發展與宏大的家國敘事同向互促是個體實現自我價值的題中之義。人之社會屬性決定了青年一代不可能脫離家國而存在,只有將個人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命運、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更大的舞臺上施展才華、實現理想。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開始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思考青年的職業發展問題,勉勵青年人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時青年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青年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
國家的繁榮富強是青年人勇敢逐夢的底氣所在。當代青年生逢盛世,物質條件和精神世界與先輩相比都更為富足,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完善,個人發展權益得到更好維護,國家在世界舞臺上也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屬于可以平視這個世界的一代。站在國家這一“巨人”的肩膀上,當代青年更應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在“宏大的家國敘事”與“務實的自我發展”之間保持好平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青春為筆,努力回答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時代答卷。
一是發揮年齡優勢,在時間維度上與國家同行共進。青年時期無疑是人這一生中思維最活躍、創造力最強的階段,處于創新創業、建功立業的黃金年齡段。“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李濟在32歲時就全面負責殷墟的發掘事宜,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將中國有據可考的歷史向前整整推移了數百年。陳景潤在33歲時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成功證明了哥德巴赫“1+2”猜想。青年人才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挑大梁、當主角。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最年輕第一完成人的年齡均已降至39歲以下,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北斗衛星團隊、量子科學團隊核心成員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6歲、35歲。
當代青年人生發展的黃金年齡段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段出現歷史性重合,必須把握好黃金年齡段,緊扣時代特征,抓住發展機遇,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寶劍鋒從磨礪出”的恒心以及“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匠心,自覺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之中,展現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朝氣和銳氣,展現青春風采、彰顯青春風貌、貢獻青春力量,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二是積極投身實踐,在空間維度上與國家同舟共濟。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國內還是國外,都是當代青年實現自我、報效祖國的廣闊空間。自2006年國家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以來,到2023年4月,已累計選派51萬名以上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支教、支農、支醫、幫扶鄉村振興,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截至2021年底,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14歲至35歲的青年注冊志愿者已超過9000萬人,在社區建設、大型賽事、環境保護、扶貧開發、衛生健康、應急救援、文化傳承等各個領域,弘揚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放眼國際舞臺,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已累計派出超過700名青年志愿者,奔赴全球20多個國家開展醫療衛生、農業技術、土木工程、經濟管理、社會發展等方面服務。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中國青年一方面應扎根中國大地,以正在做的事為中心,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中篤行實干、奮勇爭先,在平凡工作崗位上拼搏奉獻,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沖鋒在前,主動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以實際行動書寫踐行家國情懷的青春詩篇。另一方面,樹立全球視野,通過各類國際組織、“筑夢絲路”青年發展計劃、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世界青年發展論壇等渠道,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落實全球發展倡議,進一步加強與國際青年的溝通交流,用國際社會聽得懂、聽得進、聽得信的語言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三是堅定理想信念,在意間維度上與國家同頻共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如此光榮而艱巨的事業,必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凝心聚力、共同努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當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青年一代有理想,國家民族就有希望。肩負重任,追求進步是當代青年的典型群像。
厚植家國情懷、胸懷“國之大者”是對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作為中華歷史文化傳統中最亮麗的底色,以“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為精神內核的家國情懷早已成為鐫刻在中華兒女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薪火相傳、一脈相承,那一抹中國紅已然成為中國人心中信仰的顏色,小人物亦有大情懷、大理想。當代青年應自覺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充分激發個體主觀能動性,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對標國家發展的階段目標設定個人發展的具體目標,從思想上杜絕“躺平”,拒絕“佛系”,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信念、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當代新青年。
國家興則青年興,青年行則國家行。當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和自我效能感都已達到歷史最佳水平,可謂有智亦有志,定當乘時代之東風、憑國運之盛勢,在宏大的家國敘事中實現務實的個人發展。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