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方杲(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欣宇(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新質生產力具有創新能力強、發展勢能足、開放融合深、環保效能好、公平共享廣的巨大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新時代新征程,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有其內在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科學理論成果“首先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新質生產力理論也不例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創新性延展,理論根基深厚。它在新歷史條件下以全新視角對生產力各方面進行重新審視,豐富和發展其內涵,既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注入新活力與時代價值。
新時代,新質生產力在繼承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并決定著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這一核心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新特點,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要素對生產力的提升作用,同時也為我們理解和推動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傳統生產力創新略顯“乏力”,以新能源、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先進技術及相關產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的出現和發展,展現出強勁生命力,引領了新一輪科技革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一舉措體現了黨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深刻把握,為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理論引領。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
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一部繼承前人生產力并不斷推動生產力躍遷的歷史,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規律。“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生產力發展既滿足現有需求又催生新需求,進而推動自身革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當前,人類社會正處于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之中,這場變革與歷史上的前三次生產力革命有著本質的不同。它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主要內容,標志著新型生產要素的誕生和應用。這一輪變革以算力、算法、網絡通信在內的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為底層技術。這些技術推動生產力向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預示著生產力的又一次重大飛躍。生產力的躍遷,必將推動人類社會邁入一個以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新階段。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還源于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發展生產力的實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將保護民族工商業納入經濟綱領,《新華日報》設“自然科學”“科學專頁”副刊,這些舉措都充分體現了我黨對發展生產力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通過“一化三改”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提高現代化建設效率,并于1964年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這一時期我國雖然遭遇不少困難和挫折,但是仍然依靠重工業來推動生產力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根基。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主張進行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破除阻礙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行方向。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黨中央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任務。這一宏偉目標的順利完成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支撐。新質生產力以其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等鮮明特點,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的創新動力。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數字化特性能夠極大地提升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的質量,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綠色化則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基礎;國際化拓展了我國的發展空間,增強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為新任務的完成奠定堅實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本質要求、重大原則和戰略部署,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
因此,從生產力的發展歷程看,新質生產力是融合先進科技、創新模式和高效資源配置的高水平生產力,既符合人類社會生產力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客觀規律,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力和驅動力。從黨的實踐歷程看,新質生產力的出現,既體現了我們黨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也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使命任務注入了創新動力。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邏輯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從國際形勢看,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正經歷大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重構經濟版圖。其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新陳代謝與激烈技術競爭。近年來,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成果投入應用并快速發展為主導產業,展現出驚人創新力與創造力。隨著前沿科技和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將實體經濟帶入工業4.0時代,全面革新傳統生產要素、方式、組織形式與商業模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這一趨勢,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因此,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是我國為了在本次科技革命和變革中爭得主動權、搶占先手棋的關鍵一招。其二,全球價值鏈體系加速調整,全球化動力減弱。跨國公司受多種因素影響,生產布局和供應鏈保障逐漸轉向“戰略優先”,產業鏈回流,全球生產結構重大調整。數字經濟發展提升了世界各國通過信息技術改變全球供應鏈布局的可能性,促使全球價值鏈向高端技術發展,發展中國家優勢減弱,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球價值鏈收縮,全球化受阻。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現代化發展步入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并存的時期,我們應自覺將改革置于突出位置,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過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堅實基礎,進而贏得全球競爭主動。
從國內環境看,新質生產力以其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等優勢,順應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新動力。首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呼喚新質生產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落后的社會生產變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前者是低水平生產,解決量的問題;后者涉及高質量需求,解決質的問題,這些是發展造成的,因而迫切需要適合高質量發展的生產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其次,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亟需新質生產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競爭的加劇、人口紅利的減少、生態環境的惡化、生產成本的提高、原始創新乏力等問題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現,傳統生產方式的優勢日趨式微,既制約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也成為美好生活實現的障礙。最后,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離不開高水平的生產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既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先進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又孕育出與之契合的新型生產關系;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的豐富和發展,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動力,加速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
總之,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歷史與現實的三維邏輯共同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圖譜。從理論層面看,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理念支撐,明確了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從歷史邏輯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質生產力的出現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順應與升華,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深厚的歷史底蘊。現實邏輯則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是應對各種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動力源泉。這三維邏輯相互交織、印證,合力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
(本文為吉林大學培育項目:大思政課下“自然辯證法概論”教學改革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2024JGY05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