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常征(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5周年華誕。這75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75年,也是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黨的事業蒸蒸日上的75年。我們黨抓黨的建設,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要不斷總結我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經驗和成功做法,并結合新的形勢任務和實踐要求加以創新。歷經百余年,伴隨黨的發展壯大,中共黨史黨建學不斷繁榮發展。
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定位和功能作用
中共黨史黨建學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對象,以黨的理論、黨的領導、黨的自身建設等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學科,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政治性、理論性、實踐性、現實性、科學性等學科特點,為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發揮作用。
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的正式設立,適應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群建設、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也是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根本大計和重要舉措。
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的正式設立,既是繼承發揚中國共產黨重視黨史黨建工作的優良傳統和全面從嚴治黨的現實要求,更是緊密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堅持把以史為鑒、資政育人作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創設有利于發揮學科優勢,幫助廣大師生在學思踐悟中明是非、知榮辱、立志向、修言行,領悟“國之大者”、心懷“國之大者”。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要充分發揮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優勢,用大歷史觀正確觀察歷史,把握好發展大勢和總體趨勢。
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歷程
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政黨理論為研究中共黨史黨建提供了基本依據。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在總結歷史經驗和解決現實問題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將所涉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關系等各方面的理論均納入其范疇。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創建共產主義者同盟時就提出了“無產者組織成為階級,從而組織成為政黨”的偉大任務,并為黨的綱領、章程、路線、策略等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重視對自身歷史和建設的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史學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黨史黨建理論。
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并把黨的建設稱之為“偉大的工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圍繞執政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著重從思想建黨、嚴肅黨的作風等多個方面對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進行了有益探索。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提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鄧小平同志論述了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定性意義,并以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為重點加強和改進黨的各方面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在指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的先進性建設、黨風廉政建設、黨的作風建設和黨的制度建設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論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原則,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題,以黨的自我革命為思想內核,以堅持人民至上為根本立場,創造性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等重大政治論斷。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刻闡明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和工作要求,為進一步加強黨史黨建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系統回顧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建設歷程,1926年,蔡和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史的發展》演講。1933年,中央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開辦,課程設置中包含了中共黨史相關內容。延安革命根據地時期,有計劃地開設“中共黨史與黨的建設”課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設了“中國革命史”等課程。這些為中共黨史黨建以學科形式的正式創立、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983年,教育部發布《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科、專業目錄(試行草案)》,首次提出中共黨史學科,并將其設置為政治學的一個二級學科。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年)》,明確提出在政治學設置“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和黨的建設)”二級學科。
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實踐極大推動了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發展。在2014年公布的學科目錄中,“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更名為“黨的建設與中共黨史”。2017年,“黨的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二級學科。分屬不同一級學科的“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在發展中逐步走向融合。202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學科目錄的征求意見稿提出增設“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正式將“中共黨史黨建學”列為法學門類的一級學科,標志著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邁上新臺階,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發展進路
一是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本身就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因此,應當從全面領導、從嚴治黨、自我革命的使命要求出發,立足于我們黨“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地位和性質,將中共黨史黨建學作為一個重要學科加強建設。
二是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為導向。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共黨史黨建學是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和黨自身建設規律的學科,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準確把握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發展定位,不斷增強自主性、系統性、專業性,不斷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三是以加強政策制度支持為保障。加強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組織體制、組織機制和學科平臺作保障。在全國層面,國務院學位辦等主管部門需要盡快制定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基本標準、準入標準和高起點布局。在高校層面,要加快成立研究機構,切實把黨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實處。
四是以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發展為目標。中共黨建黨史學科建設要面向黨和國家重大戰略問題、面向黨的百年歷史和黨的建設規律,科學運用唯物史觀和大歷史觀,優化學科布局。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既要注重內涵發展,集中力量深化研究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黨的領導、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黨的建設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又要在外延發展上下功夫,處理好同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的邊界界定和交叉融合等問題。
五是以打造專業師資隊伍為支撐。學科發展關鍵在師資力量,要有效整合中共黨史黨建師資力量,有效吸納相近學科具有黨史黨建研究基礎的既有人才,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同時,要緊緊圍繞資政育人目標,從黨史中汲取智慧,發揮中共黨史黨建學育人育才優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張預立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閱讀:
【與祖國同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推動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