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韓立群(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世界發展前途命運、國際關系基本規律、大國外交基本方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集中體現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創立和發展。這為中國外交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開辟了新的境界,也極大促進了新時代我國國際關系學科的創新發展。
回顧歷史,國際關系學科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間并不長。我國的國際關系學科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立的,并在改革開放后加速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建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際關系形勢與對策研究為外交實踐提供了大量決策支撐,甚至研究本身也成為外交實踐的一部分,專業研究人員和從事對外工作的工作人員,一般都有一定的形勢研究水平,外交實踐與形勢研究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進入新世紀以來,從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或政策研究的學者,通過開展形勢對策研究、撰寫研究報告直接為外交實踐服務,中國國際關系學界關于世界發展重大問題、重大觀念的研究和爭論也為外交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參考。但客觀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和規范化的學科建設與外交實踐仍然存在一定距離,還較少通過理論研究來為外交實踐提供具有科學性、前瞻性以及深層次的指引,這方面還需要顯著加強。事實上,學科導向如何確立、知識體系如何搭建、階段性重點如何尋找、人才如何培養都必須與時代發展、實踐需求緊密聯系起來,都必須從時代中尋找和汲取養分,從而實現學科發展壯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一是黨的外交理論創新引領我國國際關系學術創新,實現了集群式重大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大國關系”“統籌發展和安全”“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新的重大理念,以及“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正確的“義利觀”、“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等新的指導原則,其中蘊含了大量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對世界發展方向和國際關系的體系性設計,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給出了中國方案,具有高度思想引領性。這些既為各國學者所高度關注和研究,也大大激發了我國國際關系學界的理論創新動力和熱情。
黨的理論創新是本著為黨和國家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開展的,是與現實條件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種創新具有高度的嚴肅性,是對真實世界的客觀認識,一經與規范科學的學術創新相結合,必然激發出高質量學術成果。同時,黨的理論創新也為學術創新和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路徑指引,大大提高了學術創新的效率。過去十年,我國國際關系學者們使用先進研究工具、科學研究方法對國際關系理論開展規范化研究,產生了很多前沿性重要成果,極大拓展了學科的深度和外延,我國國際關系學科的知識體系實現了自創建以來的一次重大飛躍。可以說,黨的理論創新充分帶動了國際關系學界的學術創新,為學術創新提供了新的廣闊領域、研究方向、生機活力。
二是黨的外交實踐創新從需求側引領國際關系學科建設,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前所未有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定位更加清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征程中,黨和國家的對外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重大原則,推進一系列重大外交實踐,構建大國關系格局、拓展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全球治理、維護海外利益、引領重大議題,加強戰略部署、深化完善外交布局、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外事工作領導等。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總結新時代我國外交工作成就經驗時指出,新時代十年,我們在對外工作中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戰勝了各種困難挑戰,開創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我國外交的戰略自主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我國已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
新時代以來我國重大外交實踐,一方面對國際關系學界產生了巨大的研究需求,需要研究者們源源不斷提供智力支持。同時,這也為國際關系學科建設提供了空前豐富和鮮活的史料積累,并且還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因此,學科建設有明確的服務對象和堅實的實踐基礎,形成了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建設格局。人們常說,時代是思想之母。思想發展與理論創新,必須與時代緊密結合在一起,既要從時代發展中獲取靈感、汲取養分,也要注重跟緊時代,反映時代主題、回答時代之問、服務時代之需。正是在響應時代的過程中,我國的國際關系學科建設才前所未有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聯系在一起,學科定位就是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服務。這既是沉甸甸的歷史重任,也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學科建設必須抓住機遇,實現更大發展。
三是國際關系學者更直接參與外交實踐,培養了一大批既懂基礎理論又懂外交實踐的國際關系人才,為國際關系學科的長遠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外交實踐更加立體、豐富、多元,高校、智庫等國際關系研究單位更多地參與其中,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外事外交活動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比如,我國由高校和智庫主辦的高等級外事活動更加豐富,公開發布的國際問題研究報告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有很多報告還是多邊聯合發布的,影響力更大。有不少活動能力更強的學者更是直接走上外事外交互動一線,到國際場合主動發聲。當然,還有一些外事部門的領導干部轉型專業研究,一些學者進入外交相關部門任職,發揮各自優勢,給國際關系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來,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也將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我國國際關系學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堅持以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己任,堅持守正創新,加強學科建設,為新時代外交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