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利芳(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北京中軸線最早形成于元大都時期,這時的城市中軸線從北部的鐘、鼓樓向南到大都正南門麗正門。明初將元大都南城墻南拓至今正陽門一線,中軸線此時由麗正門向南延伸至正陽門。麗正門外的軸線在明初南郊建成山川壇和天地壇后初具形態。嘉靖年間建設外城后,正陽門至永定門之間的軸線正式形成。至此,中軸線從鐘、鼓樓延伸至永定門,全長7.8公里。清代將景山壽皇殿移至中軸線上,在景山土山上建設五方亭,在天橋以南、御路東西左右對稱建立兩方石碑,這些都完善了中軸線的空間格局。北京中軸線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靈魂,同時也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思想。北京中軸線代表著一種空間秩序和禮儀秩序,是中華文明執正守中、禮序天下價值觀的體現。
2021年以來,為了深入挖掘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內涵,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北京市文物局組織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先后發掘了正陽橋遺址、中軸道路及附屬遺存、天橋遺址等。道路、排水溝、橋梁等的發現,補充、完善了北京中軸線尤其是南段的遺產構成要素,實證了北京中軸線的真實性、完整性、連續性,生動再現了北京中軸線南段歷史場景。
考古發現體現中軸線設計思想。《史記·天官書》曰“為國者必貴三五”。《周易·乾卦》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釋曰“言九五陽氣盛于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有德,飛騰而居于天位”。偶數為陰,奇數為陽;天為陽,地為陰。天為圓,地為方。天用陽數,地用陰數。這是古人用數字符號來投射時空宇宙的一種哲學表達。皇帝為天子,故與其相關的神圣空間建筑一般也都使用陽數。“一、三、五、七、九”這些陽數在中軸線上有充分的運用,表現在建筑開間、祭壇層數、門道數量等方面。
北京中軸線考古發現也同樣揭示了這樣的數字秘密。2022年8—9月考古發現了天橋至永定門段的中軸歷史道路遺存,包含自上而下互相疊壓的7條道路,年代自明清一直延續至今。其中最下面的兩條道路(L6、L7)為明清時期北京中軸線上的居中道路。L7年代最早,為雍正七年(1729)之前的中軸道路,全部為土路,路上密布車轍。L6為雍正七年修建的居中石路和石路兩側同期使用的土路,使用至民國時期,土路上亦密布車轍。此次考古還發現了雍正七年修建的永定門內居中石路,其路幅寬度為4.8米,合清尺一丈五尺。先農壇東外壇門先農門和東內壇門東天門的中間門道亦為國家行祭祀禮儀時的行進線路,其寬度也為4.8米,即一丈五尺。居中石路亦為禮儀活動的行進線路,兩者均是都城神圣空間設計時獨具深意的尺度運用。
2022年至2023年初發掘的天橋遺址,也揭示了同樣的數字運用。天橋下過水溝寬度為1.6米,合清尺五尺;天橋橋身寬度9.98米,合清尺三丈一尺。天橋位于永定門和正陽門之間明清都城中軸線上,正陽門至天橋距離為1.6公里,天橋至永定門距離也是1.6公里,均合清尺五百丈。檔案中也有相應記載,天橋至永定門石路長五百丈;正陽橋南至天橋北居中石路長四百十九丈二尺。若以正陽門城樓計算,則正陽門到天橋間的石路長度也是五百丈。
上述尺度“一丈五尺”“五百丈”等不是隨意為之,均是都城神圣空間設計時所運用的象數思想的折射和反映,是古人宇宙觀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
考古發現所見中軸線空間秩序和禮儀秩序。天橋在中軸線上居重要位置,是中軸線上的一處標志性建筑,也是重要的空間符號和禮儀符號。天橋正好處在正陽門和永定門之間正中位置,可見天橋在中軸線上的重要地位,反映了都城級別的建筑對空間尺度和秩序的把控。乾隆時期,在天橋南側一左一右對稱布置了兩方石碑,即皇都、帝都篇碑和疏渠記方碑。如此一來,天橋連同兩方石碑對中軸空間和禮儀秩序的塑造效果得到強化。
正陽橋同樣是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正陽門是明清北京內城正南門,有國門之稱,位于其南側護城河上的正陽橋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正陽橋同正陽門城樓、箭樓、五牌樓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建筑群,共同表達著一種空間秩序和禮儀秩序。正陽橋是內城九座城門外橋梁中規制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座。2021年至2013年初,在正陽橋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具明清時期的鎮水獸。這具鎮水獸位于正陽橋東側河道南駁岸,匍匐在石板上,頭東南、尾西北,頭部探向護城河內,其身軀碩大,身長達3米,體量遠超萬寧橋的4具鎮水獸,可證正陽橋的規制之高、規模之大。
考古發現實證古代科技創新。北京中軸線的考古發現實證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修建于雍正七年的都城中軸線居中御路,其路面鋪裝為石板,下面用三合土作為基礎。三合土是明清時期古人對建筑材料及工藝的探索和創新,在清代北京地區官式建筑中普遍使用。三合土是將黃土、沙、石灰嚴格按照一定的配比攪拌而成灰料,有些還會加入糯米漿,這樣配比出來的灰料堅固無比,比石材還要結實、堅固,保證了建筑體的穩固,不會因基礎受力不均而出現歪閃。
在對先農壇慶成宮區域祭祀道路進行考古發掘時,探明明代修建的先農壇內壇東天門基礎夯土結構為一層磚渣、一層素夯土,兩者交替逐層夯筑。在早年間進行鼓樓勘察時發現其基礎也是相同結構。這種建筑基礎結構是對長期以來單純用素夯土做基礎的一種創新。
在2022年度所進行的考古工作中,還發現了位于中軸道路西側的磚砌排水溝和木板溝。其中,磚砌排水溝溝壁和溝底均用城磚砌筑,溝蓋用石板覆蓋。排水溝底部用柏木丁對溝體進行加固,以防溝體歪閃、沉降。清代工部《工程做法》記載,遇有地基松軟或臨水建筑時,地基使用木樁加固,以柏木、杉木及紅松較好。木徑小且短的稱為地釘。這是古人在特殊地質條件下對建筑體地基進行加固的一種科學探索。
“中”最初來源于觀象授時,地中測影,繩以經緯,并衍生出四方、四時、十二辰等。由此可見,“中”是最重要的,確定“中”才能規劃出整個宇宙,整個時空宇宙由“中”統領,“中”具有神圣性。這套理論形成后,古人又用來指導社會運行。這是擇中立國、擇中立都、擇中而治觀念的哲學邏輯。“中”首先運用在地理位置的選擇上,如周朝時“宅茲中國”,認為洛陽是天地之中;元代忽必烈在確定都城所在時,霸突魯曾分析,“幽燕之地,龍蟠虎穴……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在都城營建中,最早鮮明體現出中軸線形態的是曹魏洛陽城,之后歷代都城均有不同程度實踐。到了元、明、清時期,中軸線在都城布局設計中得到完美呈現。
北京中軸線歷史悠久,文脈厚重,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和歷史價值,值得深入挖掘和闡釋。考古發現可以進一步探索和呈現北京中軸線的價值及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