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黎龍(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改革中明確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新征程上,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堅持黨建引領 凝心聚力促發展
黨的建設作為貫穿基層治理的一條紅線,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有助于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應充分發揮鄉村黨組織建設在鄉村創新性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持續優化基層黨組織。積極踐行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等戰略和理念,聚焦鄉村治理現實困境和重點需求,通過選優配強、科學分工、明確責任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將黨小組建立在農民合作組織、產業鏈等方面,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二是健全村級組織體系。這個組織體系應該包括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以及其他經濟社會組織,把相關群體組織起來促進鄉村發展。三是推動黨建工作與鄉村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探索“黨建+”模式,積極將黨組織嵌入到鄉村產業發展各個環節中,使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達到以黨建引領促進鄉村產業健康發展的目的。比如,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動員當地黨員干部、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力量制定產業規劃、調整產業結構。
二、深化自治實踐 匯集眾智添動能
當前,有些村民只關注自身家庭環境改善,無暇關心公共事業,對全面鄉村振興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應采取多種措施,激發村民主動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一是做好民生保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短板,幫扶社會特困人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鼓勵勞動致富,吸納村民到村集體經濟中干事創業。同時,加強制度約束,使廣大村民能夠從產業發展中獲得穩定收入來源。二是推行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引導村民主動參與村級事務的規劃、決策和管理過程,保障居民享有公共管理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增強民眾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凝聚眾力、匯集眾智參與鄉村治理。三是探索完善基層自治模式。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作用,整合村委干部、基層黨員、村民等人員組成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小組,將文明實踐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引導大家真抓實干、主動靠前。
三、加強法治建設 和諧穩定沁民心
鄉村法治的現代化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但是,當前我國鄉村法治的社會基礎比較薄弱。應采取相關措施使鄉村法治建設趕上鄉村治理重點領域發展的步伐。一是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力度。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平臺,設立法律援助服務站和聯絡點,創新服務方式,利用法治文化墻、法律講堂、法律調解室等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法律規則潛移默化為公序良俗的法治文化。二是普遍建立鄉村法治顧問制度,發揮好法官、檢察官、律師、退休法律教師、民警作用,邀請他們到村提供法律服務,使治理主體能夠自覺運用法治方式和法律思維化解矛盾、應對風險、維護穩定。同時,加強涉農法律援助工作,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三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廣泛征求村民意見與建議,將村規民約作為村民自治的規范性準則,并積極探索運用積分制,制定一套簡潔明了、易于操作的信用積分標準,確保各項工作的客觀評估。
四、提升德治水平 孕育文明新風尚
德治是法治有效發揮的基礎。但當前在我國農村,德治作用受到市場化、城鎮化的沖擊,也隨著傳統鄉土社會的轉型在削弱。為此,要提升鄉村德治水平。一是結合實際創新道德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結合依托村規民約、家規家訓等載體,對道德規范進行細化、實化和具體化,對遵守村規民約的村民實施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讓德者有所得;另一方面,對嚴重失信的個人實施聯合懲戒,彰顯鮮明的揚善抑惡導向。二是加強道德載體建設。通過開展新時代道德大講堂,邀請村黨員、最美家庭、最美勞動者等身邊人講身邊事。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活動,引導村民形成崇德向善的價值觀念。三是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緊密結合。強化鄉村治理中德治的潤心聚力作用,特別是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更好發揮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五、推進智慧治理 為民服務解難題
近年來,科技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有效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精細化水平,更好地貫徹我國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應積極探索現代化鄉村治理方式,以智能化手段推進鄉村治理創新。一是基層黨建工作智能化。將線上線下工作相融合,不斷優化智能化的農村黨建工作體系。比如,搭建黨建工作云平臺,并不斷提升這一平臺的綜合功能,突破農村基層黨建的時空限制,有效解決農村黨員流動性大等黨建問題。二是事務管理智慧化。通過政府主導作用的發揮,使統一的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得到建立。隨著鄉村治理事項網上全程辦理比例的提高,推動政務服務網上辦、一次辦,使村民辦事渠道得到暢通,最終實現鄉村治理方式智能化。三是綜合治理精細化。不斷探索和完善網上網格治理服務模式,把實體單位、鄉村組織、每個農戶都納入網絡,運用網格平臺大數據實現有效治理。同時,推進公共安全視頻圖像應用體系等的應用和建設,實現協同治理有效和組織運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