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映霞(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商業大學基地研究員、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新時代新征程要譜寫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篇章,我們須內外發力,既花大力氣抓好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又高度重視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以更好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一、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主體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眾既是良好生態環境的享用者、受益者,也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主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保障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自身,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同時,對人的生存來說,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和追求,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中深藏著無限的生態智慧和建設偉力,創造了無數的生態奇跡。當前我國正在構建黨領導下的全民行動環境治理體系,越來越多的民眾和組織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而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內因和外因、主觀和客觀兩種因素和力量。只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從外部通過制度去約束和規范人民群眾的行為,又從內部通過教育和引導去激發和培養人民群眾的生態意識,實現內外聯動、協同發力,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才有可能逐漸成為主體自身的一種內在自覺,生態文明建設才會取得更大成效。
二、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
保護好生態環境,防止人們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過度索取、肆意破壞,就要有明確的邊界、嚴格的制度。制度和法治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約束、規范和引導生態文明主體的重要外部力量。
我們要建章立制,織密制度和法治之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了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生態補償、環境保護“一崗雙責”等在內的制度體系,先后制定或修改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多部、行政法規100余件、地方性法規超1000件,以及其他眾多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定,基本搭建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結構性、根本性的壓力和嚴重的環境問題,而這些壓力和問題大多同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嚴格、法律法規不嚴密執法不到位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天津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也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作出了具體部署。
在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要繼續壓緊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生態責任,強化執法監管,對那些觸犯制度底線、破壞生態環境的反面典型敢于動真碰硬、真抓實管,形成警示震懾;要建立健全干部綠色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約束作用,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同時,須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的激勵作用。我國已經陸續出臺了若干政策文件,將包括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等在內的資源環境要素交易納入統一市場。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繼續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讓生態保護者、生態貢獻者從市場中得到實惠和回報,讓生態破壞者受到懲罰,讓生態受惠者提供合理補償。
三、加強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激發內生動力
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單純依靠制度和法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精神上的自覺和發自內心的真正認同,是人民群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內在動力;制度的外部約束和激勵,也需要通過主體的行動去實現,只有當這種行動由被動的他律轉為主動的自律時,才能產生更為持久的影響力并減少社會成本的支出,更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雙重目標。因此,蘊含生態文明理念的生態文化培育勢在必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思想。“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態自然”觀等等,都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作為我們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更是高度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統一,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也是由人來改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新征程上,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大力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讓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同時,還須引導人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風化俗。我們要大力提倡勤儉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觀念,反對各種鋪張浪費和奢靡行徑,推動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朝著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自覺”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