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我國金融體系高質量發展,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引擎,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其意義深遠而重大。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金融強國建設”,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金融強國建設需基于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基礎
金融強國目標的實現,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必須建立在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基礎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市場化能夠讓金融高質量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的市場化改革是推動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機制,只有市場化的金融創新才可以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法治化的核心在于構建穩固的信心與預期基礎,金融領域的穩定運行,離不開堅定的信心與明確的預期,契約的穩固性有賴于法治的保障與透明度的提升,投資行為的首要考量便是安全性,因此在金融領域安全、信心與預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際化是中國邁向金融強國不可或缺的關鍵路徑。國際化即意味著開放,開放為中國經濟注入了蓬勃的活力,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通過開放,我們能夠汲取先進的理念,洞悉自身的競爭優勢與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健全的擴張與收縮機制、完善的法治體系、堅實的經濟基礎,培養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些均是衡量國家綜合信用的重要指標。二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是對這種信用能力的生動展現。詳情
法治建設為金融強國目標提供保障
當前碎片化的金融立法和修法難以完全解決金融領域面臨的復雜問題,有必要以更為系統性的金融法制支撐金融體系改革。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袁康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制定金融法”的改革要求。制定金融法的根本目標在于以系統性的制度建設為金融體制改革提供保障,直接目標在于形成一部金融領域的基本法。金融法的制定需要根據其定位和目標,科學合理地設計其內容體系,以實現與現有金融法律體系的有機統一。要與現有金融法律制度相協調,按照“通則”的定位合理安排其條文內容,并結合現有法律制度合理安排其詳略重點;要突出對金融體制改革成果的確認,并在該法中明確金融監管權力配置及其行使規則。要加強對金融創新發展的保障,重點強化金融基礎設施相關立法,鼓勵和支持金融數字化轉型,為金融科技應用和金融行業的提質增效提供制度空間。詳情
發展耐心資本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路徑探索
在“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和深度互動的過程中提升國家競爭優勢,有必要進一步把握戰略主動,以發展耐心資本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黃衛挺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從深層次邏輯看,發展耐心資本要與我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相適應,既要充分考慮“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并深度互動的時代背景,服務并服從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主線;也要充分考慮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現狀特征,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式提高資本的耐心程度。從“兩個大局”看,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既要強化國家戰略導向,推動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也要以中國高質量發展在全球層面引領塑造形成新的發展機遇,強化外商投資中國、攜手中國的戰略性選擇。從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看,下一步發展耐心資本要科學把握短期資本和耐心資本的關系,以及耐心資本的分布情況和關鍵任務。詳情
健全綠色金融體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不斷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充分發揮金融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張永冀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隨著綠色金融概念框架、標準體系等的逐步完善,我國已初步建立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矩陣。新時代新征程,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強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助力經濟社會實現低碳轉型。結構合理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應是多層次、有序化且各市場間相互協調、互為補充的金融生態系統,從而滿足不同客戶在不同發展階段對綠色金融的異質需求。綠色金融功能的發揮,依賴于整個“雙碳”工作的落實完善,尤其是行業碳排放標準和監管、設立碳賬戶、碳核算和信息披露規則等綠色金融基座的建設。進一步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必須加快完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一是推動金融系統逐步開展投融資的碳核算,為綠色投融資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技術以及環境影響評估大數據模型,動態精準地管理綠色金融產品風險。二是制定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細化披露內容、披露方法和相關指標測算方法,并清晰描繪出不同規模、產權性質、機構類型分步實施時間路線圖。詳情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