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周雪梅(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大學生高質量的精神生活不僅契合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追求,而且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審視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境況,重塑他們豐富健康的精神生活,對時代精神發展和當代大學生人格健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意義
大學生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強調促進物的全面豐富,更強調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不僅體現在物質上的共同富裕,還體現在人的精神上的自由自主發展,是物質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裕的相統一。大學生應在精神生活中積極追求真善美、不斷提高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行動力,引領社會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這正是中國式現代化所倡導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價值追求。因此,面對算法推薦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能丟失人之所為“人”的本質,要堅守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堅持獨立思考,保持精神自主自覺,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與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巧妙結合,自立自信、進取創新,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價值激勵。
大學生高質量的精神生活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推動力。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高度關注青年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新場域,重塑算法推薦技術和大學生精神生活的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要重視算法推薦技術帶來的學習方式、交往方式、行動模式的革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革命改變自己、改變時代的巨大力量,通過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數字素養,增強精神生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消弭“算法黑箱”帶來的社會風險和倫理沖突,保持作為“現實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鮮活性、自主性和獨立性,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到現代化建設實踐之中去,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科研創新活動和公益事業等精神生活方式,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算法推薦視域下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之困
信息繭房消解了大學生精神資源選擇的多樣化。大學生在自身的興趣領域、思維方式還沒有完全定型的時候,本應該廣泛接收多樣性的信息的,以此來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體驗。然而,算法推薦會基于他們的搜尋記錄和以往的點擊行為傾向,向他們推薦更加精準化、個性化和便捷化的偏愛信息。久而久之,他們對精神資源的多元化選擇的渴望就會削弱。這樣,在算法推薦的長期引導下,大學生基于對推送信息的好奇、信任和慣性依賴,會毫無芥蒂地“被迫”去吸納那些為其量身定做的信息,造成自身需要和興趣的固化,形成思維定勢,導致視野狹窄,從而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和對自身精神生活的內在反思能力。當大學生被長期困于“私人訂制”的信息“牢籠”中,會對當下進行的創新實踐缺乏熱情,對當下國情世情缺乏深刻認知和正確判斷,對時代精神和主流價值觀難以感同身受,從而阻斷了他們改革創新精神的養成。
“娛樂成癮”導致大學生精神生活泛娛樂化。算法推薦系統往往為了求得利益最大化,將娛樂這一最熱暢銷品作為推薦內容的首選標準。當前,以“娛樂至死”為主導邏輯的算法推薦信息漸漸變成部分大學生不能丟棄的“奶嘴”,不僅造成了大學生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浪費,更對他們的價值認同、心理建設、情感交流等方面進行蛀蝕。并且,這種基于“流量至上”的推送慣性日益呈現出娛樂化、膚淺化、庸俗化傾向,甚至為了流量審丑審怪無下限,低俗惡俗無底線,對完整真實的事件進行斷章取義、顛倒黑白,嚴重忽視了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參與、對信息是非曲直的判斷和深層次的剖析,從而造成沉浸其中的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泛娛樂化取向。
“圈層效應”造成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偏狹化。信息社會的新技術革命,加速瓦解了以傳統血緣、地緣共同體為主的交往模式,取而代之的則是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網站和算法平臺,這些網站和算法平臺就像氣泡一樣將大學生與其他網站和算法平臺的信息隔絕開來,讓其沉浸在獨一無二的自己偏好的信息世界里,加速了同質性信息的高度聚合、異質性信息的相互排斥。久而久之,大學生誤把過濾了的擬態環境等同于客觀現實,他們根據與自身志趣相投的人進行交流、點贊、評論、轉發等互動式體驗,從而形成相應的社交活動圈,致使大學生社交活動變得單一和狹窄,思想活躍度大大降低甚至固化,造成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的圈層化和偏狹化。當下盛行的“飯圈文化”,表面上呈現出的是大學生精神消費符號化、精神交往片面化問題,實質上映射出大學生精神生活被流量至上等裹挾,被娛樂為王與消費至上所浸染。
算法推薦視域下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之路
建立健全政府、社會、企業、高校等多元協同、多方共治的算法治理體系,營造向上向善的算法推薦生態,是消解算法推薦對當代大學生精神生活負面影響、促進其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關鍵進路。
加強算法治理,當好算法“把關人”。在算法推薦的“內容池”中,混雜著信口雌黃的歪理邪說、稀奇古怪的花邊八卦,爭奇斗艷的流言蜚語,這種聚焦獵奇性、娛樂性、低俗化的信息,經過喬裝打扮、粉墨登場,一股腦推送給大學生,對其精神生活發展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因此,必須要優化算法推薦的信息篩選和過濾機制,將把關權標準從利益追逐和流量至上的跑道上拉回來,將把關全權從機器和技術的手里奪回來,堅決剔除不良信息,探索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信息分發機制,擴大信息搜集范圍,從源頭上阻斷碎片化、低俗化、片面化信息推送,消解已經固化的信息圈層和其帶來的認同窄化,從而根治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集體精神浮躁和文化貧瘠,引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促進其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
加強價值觀引導,把好算法“方向盤”。算法推薦是一把雙刃劍,既可用來計算,也可用來算計。如果算法推薦“方向盤”被商業利益帶偏、帶跑,就會迷失正確方向。為此,算法推薦技術在兼顧信息流量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駕馭算法技術,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貫通算法推薦設計、統計、分類、分發各環節,拓展大學生精神成長和價值認同的新場域。通過算法引導式的內容推薦、互動式交流反饋、場景式的生活體驗,促使算法從冰冷的“讀心術”向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人機統一體”轉變,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精神世界里扎根、開花、結果,為大學生精神生活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提升算法素養,做好精神世界的“守門人”。大學生只有學會了真正的反思,才能降低甚至消除算法推薦的消極侵蝕與誤導,做自己精神世界的“守門人”。因此,高校要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將算法認知教育納入通識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建設算法課程體系來提升大學生對算法推薦的認知能力和算法素養,真正實現從被算法權力掌控到對算法的駕輕就熟;隨著大學生對可視化、情景化和娛樂化的情感體驗模式和投其所好的信息推薦依賴程度的加深,有的大學生在算法推薦的投喂中變得鈍化,漸漸失去了自己獨立判斷和質疑批判的能力,把精神生活的領地完全交給算法推薦,自己早已被困而渾然不知;有的大學生明知道算法推薦內容對自己的精神生活是無助的、甚至是有毒有害的,但卻無法擺脫被算法平臺“牽著鼻子走”的困境,終日沉浸在反復后悔的焦慮之中,身心俱疲。因此,高校必須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鼓勵大學生走出算法推薦的繭房,走進更廣闊的社會現實世界,用心去感知時代發展的脈搏,用行動去踐行主流價值觀,做自己精神世界的“守門人”。
完善監管體系,構建算法治理共同體。隨著大數據殺熟、網絡內容低俗、網絡沉迷等互聯網負面輿論不斷出現,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對算法進行反思,算法推薦治理的呼聲也隨之越來越高。算法推薦活動不但是一種商業活動,更是一種社會建構。面對日益精進的算法推薦技術和其帶來的新問題,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和立法的前瞻性,要針對算法推薦活動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風險進行預判,探索風險防范的前置立法,構建覆蓋信息服務規范、用戶權益保護、主體追責問責等系統化監管體系。同時,還要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算法治理,為算法治理提供可持續性動力。通過構建資源分配機制、社會培育機制和社會投訴反饋機制等共同治理制度,建立社會組織、行業、平臺企業、高校和個體在內的治理共同體,形成各個主體齊抓共管的合作治理局面,從而幫助大學生走出信息繭房,走進公共領域,參與公共治理,使其精神生活在公共生活的廣闊天地中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