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 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9月19日,2024年北京文化論壇開幕。活動圍繞“傳承·創新·互鑒”的永久性主題和“深化文化交流 實現共同進步”的年度主題,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嘉賓搭建了促進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鑒的一流平臺。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就在經典著作《中庸》中指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樣的觀點同樣可以用來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國家在各自生存環境中創造出不同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縱觀人類文明長河,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都引領了文明潮流,彰顯了獨特魅力。不同文明經歷從相互尊重到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再到優勢互補、互學互鑒。歷史證明,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可以消除文明隔閡、祛魅文明優越、調解文明沖突,不僅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還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重要力量。
譬如,中國漢代使者張騫兩度出使西域,打通了貫穿東西方的古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雙方間的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延續千年之久,至今仍影響深遠。作為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唐代中國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在彼時的都城長安里,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云集成群。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開闊中國人的知識視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學習、消化、融合、創新……繪就一幅幅瑰麗的人類文明的歷史畫卷。
同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還為人類文明事業發展注入中國力量。例如,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融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這些都足以說明,“文明互鑒”是文明互惠,是互通有無,是共同發展。
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展現中華文明的歷史擔當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追求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因此,即便在今天,中國仍致力于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2023年,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并深刻闡釋以“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之后中國提出的又一新理念、新方案、新成果,是站在歷史前進的十字路口深刻回應“不同文明如何相處、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等重大問題的中國答案。全球文明倡議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文明發展領域的生動呈現,從歷史與現實相貫通、世界與中國相關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寬廣視角,為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指明方向,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為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和繁榮世界文明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全球視野與使命擔當。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演進歷程中,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激活其創造力和生命力。根植于中華文明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議,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它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繼承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之用,和為貴”的道德理念,“天下為公”“天下一家”的社會理想,“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
中國在與其他文明交往的過程中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推動各種文明和諧共處。一方面,不斷完善文明交流對話機制,積極搭建文明對話平臺。通過舉辦博鰲亞洲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阿拉伯國家政黨對話會、中國-中亞峰會、中非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等形式與載體,為世界各國文明對話合作提供平臺,向全球傳達了中國的文明交往理念,達成《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北京宣言》《中拉文明對話論壇北京宣言》等成果。另一方面,秉持“和而不同”的價值取向,尊重他國優秀文化。例如,中國援助柬埔寨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工程,與沙特阿拉伯、老撾等國家聯合組成考古隊,共同探索當地文明遺跡。
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路徑,實現世界文明共同進步
世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文明體系,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鑒、兼收并蓄的基礎上才能歷久彌新。一方面,當今世界人類交往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又一次站在關鍵抉擇的歷史路口。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文明互鑒”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一致性,即人類只有同舟共濟,各取所長,才能“合作共贏”。一直以來,中國始終深刻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和文明使命,推動各國人民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條人間正道上攜手前行。如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良渚論壇、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文明古國論壇等,向世界展現中國為促進人類文明發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懷和責任擔當,為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而照亮文明大道。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世界各國各地區繼續加強合作與互鑒。一是努力打造全球文明對話交流平臺。要立足各國需求,進行國際文明交流的頂層設計,建立國際性的合作機制,以會議、論壇、研討會等形式提供多層次、寬領域的文明交流平臺。二是加強雙邊及多邊文化合作機制建設。首先,積極探索對外文明交流形式,為推動雙邊及多邊關系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其次,與其他國家以簽署合作協定等形式確定文化合作機制,激發中外民眾相互了解及相互認知。再次,通過成立文明互鑒中心、設立孔子學院、與多個國家互設文化中心等形式,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為海外群體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搭建平臺。
縱觀歷史,中華文明以其愈發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文化感召力,架起一座座橋梁,讓世界各國人民實現交流對話、團結合作、互利共贏。面向未來,中國兼具中華文明承載者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典范的雙重屬性,肩負著“構建更加公平、合理、正義的世界新秩序,引領文明包容共存的前進方向,帶動引領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因此,我們要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道路上更加勇毅地前行,讓中華文化之花在世界民族之林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