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黨的制度建設、數字經濟、“第二個結合”、產業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大廣:以總體性思維理解和把握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首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大廣認為,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充分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需要從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和需要完成的重大使命出發,以總體性思維理解和把握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要求。首先,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必須聚焦增強斗爭精神、提升斗爭本領。其次,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必須從提高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素質、增強專業能力上突破。最后,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必須在抓好關鍵少數、營造良好生態上攻堅。深入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必須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干事者撐腰,充分調動干部隊伍投身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摘編自《光明日報》
【時業偉:深刻認識發展數字經濟的重大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時業偉認為,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滲透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經營主體加速融合,幫助經營主體重構組織模式,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跨界發展,在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引擎。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和戰略舉措。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催生了大量新業態、新模式,而且使創新不再局限于某個領域或行業,呈現出跨界融合、協同創新的趨勢,進一步增強了創新的整體效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楊生平:“第二個結合”凸顯文化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生平認為,“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既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文化基礎理論的突破,又意味著以原創性的文化理論帶動重大社會實踐與文化實踐問題的研究與解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一次思想解放。從文化理論角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文化觀點不僅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問題,亦從更深層次上明示了一般文化特別是一般民族文化的意義、價值與存在方式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特定社會文化獨特的發展規律與特點。社會發展意義上的文化雖然具有先進性,但它不能產生民族性并維護民族的穩定與發展,而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雖然能維系與鞏固民族性,但它又不能指導新社會的建設與發展。就當代中國而言,這兩種不同類型文化的融合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并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第二個結合”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金英姬: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金英姬認為,繼制造業之后,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點是服務業。服務業占世界經濟總產出的份額不斷增長,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進一步促進服務貿易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均衡發展,提升我國參與全球服務業競爭的能力,就應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補上服務業發展短板,提升開放發展水平,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一方面,推動服務貿易制度型開放,深化多邊合作。擴大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和具體體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促進國際經濟活動的基礎設施,也是活躍國際經濟合作的契約保障。另一方面,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亟需生產性服務業運用創新思維快速發展來加持。要加強生產性服務業標準化工作,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準體系,致力于服務中國經濟深度參與新時期國際經貿合作。找準生產性服務業深度服務制造業的嵌入點,不斷探索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開創新領域、新賽道,助力我國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提升現代化水平。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