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及其重大原則
首頁> 理論頻道> 黨建政治 > 正文

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及其重大原則

來源: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2024-09-17 10:26

  作者:趙振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六個重大原則等??偰繕撕捅仨殘猿值牧鶄€重大原則對于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確方向,更好地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優勢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科學內涵

  完整準確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科學內涵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既是對我們黨成立一百多年來寶貴經驗的借鑒,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對改革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從我們黨成立一百多年來的歷史中可以看出,“目標引領”是一條重要經驗。不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每一個發展階段我們黨都設立了目標引領并為之不懈奮斗。這些發展目標中蘊含著實現目標的途徑、相應的制度保障以及落實的機制。既有全國的目標,也有地區或行業目標;既有總目標,也有分項目標;既有長遠目標如黨的十三大報告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的戰略,也有中期目標如五年規劃、十年規劃等,還有近期目標如年度規劃;既有周期目標如五年規劃,也有跨周期目標,如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的“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有定性目標,也有定量目標;既有目標任務的分解,也有目標任務的督查和落實。

  目標是方向、是引領,目標更是宣言書。目標引領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有了目標就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和不懈追求的強大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就是堅持和弘揚了我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目標引領的優良傳統,并在新的條件下賦予全新的時代特征。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提出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黨對改革規律認識不斷深化和升華的結果。毛澤東同志指出:“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么?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睂嵺`、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相比較進入了更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和認識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就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解決我國改革問題的具體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生動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確立;從試行“價格雙規制”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從黨的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再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等等,都充分反映我們黨對改革規律的把握和探索。

  深入來看,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秉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目標,一方面,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場、方向和原則,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世界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也就是該改的要堅決地改,徹底摒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筑,摒棄阻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各種障礙,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標的堅持和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上的一致性和連續性。雖然今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環境已經不同于十年前,任務與十年前相比也大不相同,但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從而決定了總目標不會變也不能變。愈是艱難的時候,愈要咬定目標不放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史可以看出,四十多年我們黨對改革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升華,改革的實踐不斷向縱深推進。

  二是完整準確地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就特在與資本主義制度有著本質的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其它社會主義國家也有差異性。社會主義制度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探索和實踐,在社會主義制度共性的基礎上也呈現出不同國家的差別性和不同的發展特點,越南、朝鮮、古巴等也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但與這些社會主義國家有所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制定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路線方針政策。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同于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既不走過去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

  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笨偰繕酥校七M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實現國家治理的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推動如期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總目標是由前后兩句話組成的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割裂開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里面有一個前一句和后一句的關系問題。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也就是我經常說的,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只講第二句,不講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要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三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一以貫之地圍繞總目標推進各項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多年來,我們黨始終如一地堅持這一總目標不動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所以繼續堅持這一總目標,是因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多年時間,圍繞這一總體目標不斷地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和軍隊等各項改革,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當前,在日益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生產力快速發展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提出了新要求,各種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需清除。要如期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就必須繼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鞏固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繼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相對容易改的都已經改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愈是進入攻堅期,任務就愈艱巨,難度就愈大,涉及到的深層次問題就愈多。愈是爬坡過坎,愈要咬定目標不放松,不能有絲毫的動搖。

  確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大意義

  一是有利于把我國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另一方面,我國制度建設任務依然很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既需要下大力氣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舊的制度障礙,也需要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確立新的制度。生產力總是向前發展的,這決定了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曾經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筑可能會變得不適應,客觀上需要不斷地深化改革以彌補制度的短板和弱項,鞏固已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好制度的根基和優勢,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以國家治理效能的提高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干部隊伍。我們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是有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高質量發展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而在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各種因素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破除阻礙高質量發展的各種有形、無形的體制機制障礙,特別是經濟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客觀上要求必須繼續深化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其它各項改革,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與新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新型上層建筑。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完善高質量發展制度保障的過程。

  三是有利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贏得競爭優勢。當今世界,不斷加劇的局部沖突直接影響重要資源特別是戰略資源的配置;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進步速度越來越快,已經進入“后摩爾時代”,幾乎覆蓋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對我國施壓,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國家之間的競爭實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背后是制度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競爭。要在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就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障礙,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六個重大原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這“六個堅持”的原則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是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群眾從實踐中總結出來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重要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碑斍?,實現現代化強國任務之艱、難度之大、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在此條件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確保中國這艘巨輪行穩致遠特別是不犯顛覆性錯誤,就要深刻汲取歷史經驗。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建黨一百多年來、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從歷史和他國得失成敗中汲取經驗,持續不斷地轉化為治國理政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實踐經驗。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探索和實踐,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保證,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必須把三中全會的精神結合各地的實際落到實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它政黨的根本區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就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反思過去歷朝歷代的改革之所以都以失敗而告終,最為根本的一條就是過去的改革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不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也不可能充分發動群眾,更不可能讓人民群眾分享改革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無論什么時候都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地把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上升為黨中央的決策,堅持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人民群眾既是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又是改革的受益者。

  三是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守的是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守的是人民的立場,守的是改革的原則。創新就要不斷地破舊立新,不斷改革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創新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使我們的思想觀念更加符合不斷變化了的實際,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符合中國實際。守正創新需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只要經過了充分論證和評估,只要符合實際、必須做的還是要大膽干。

  四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就是要堅持好、鞏固好、完善好已經建立起來的并經過實踐檢驗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時要不斷地實施制度創新。要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完善和發展基本制度,不斷創新那些能夠提升國家治理能力、能夠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不斷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經驗制度化法治化。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打破不合理的舊制度、建設美好新制度的過程。

  五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是國家治理最科學最有效的方式,在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改革初期,帶有“摸著石頭過河”的特征,考驗的是膽量。經過四十多年的深化改革之后,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考量的是法治,必須把“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結合起來,必須以法治思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各項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及時將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

  六是堅持系統觀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在運動中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普遍的聯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國家安全、國防軍事、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各項改革之間及其內部都存在著必然的相互的并處于不斷變化中的聯系,各種矛盾深度交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普遍聯系的、矛盾的觀點來觀察事物,善于運用系統思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各項改革,促使諸多改革在不斷深化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要做到從整體上謀劃、一體推進,注重目標集成、政策集成和效果集成,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的關系。

[ 責編:徐倩陽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痹絹碓匠蔀榫W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2024-06-21 16:53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