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創新”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加快推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建設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環境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必然要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劉冬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國際科技關系研究所研究員盧陽旭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新時代我國加快推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建設,一方面要堅持目標導向,確保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定力;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著力提升科技領域對外開放政策的體系化能力。全面梳理、評估科技領域對外開放政策,確保相關政策符合中央改革精神和戰略部署;瞄準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建設國際化科研環境、參與和引領全球科技治理中存在的堵點、弱點和空白點加強政策優化工作;探索建立科技創新開放政策環境監測與評估機制,提升政策體系圍繞形成全球競爭力進行持續迭代和動態優化的能力。二是著力打造一批科技創新開放合作高地。進一步加強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力度,強化它們在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鏈接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方面的作用。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三是著力加強各類行動主體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營造國際化的科研和教學環境,增強對全球高水平科研人員和高潛質留學生的吸引力;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便利數據跨境流動、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的便利性,加大支持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的力度。四是著力優化支撐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社會文化環境。要堅定創新自信和文化自信,理性看待開放與安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將開放作為中國創新文化的鮮明標識,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文化交流,不斷吸收其他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詳情】
培育創新文化,營造科技創新濃厚氛圍
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成長,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滋養。周丹在《人民日報》發文表示,培育創新文化,應保持一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圍,不以權威壓制人,不以名望排擠人,不以資歷輕視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讓全社會的創新意識競相迸發、創造活力充分涌流。培育創新文化,要充分尊重規律,給予科技工作者足夠的耐心和空間,鼓勵自由探索,包容挫折和失敗,這樣才能推動其勇攀科技高峰,在科學研究中到達光輝的頂點。另外,培育創新文化,需要觀念的支撐,也呼喚制度的保障。要適應我國科技事業新的歷史方位、發展要求,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藩籬,形成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環境。完善科普機制,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完善創新領域法律法規,規范創新行為,保障創新權益,推動科技向善,促進創新更好造福社會、推動發展。【詳情】
打通堵點卡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誠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實踐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還存在著一系列堵點卡點,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努力、協同共進,在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創新人才、完善支撐體系等多方面著力,提升整體創新效能。一方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另一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大力發展專業技術服務、技術推廣、技術咨詢、技術孵化、技術市場、科技評估等科技服務業,積極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建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逐步形成技術轉移轉化網絡,加大科技成果數據開放共享,建立科技成果項目庫、需求庫,實現科技產業供需精準對接。同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建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面向產業需求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協同培養科技人才,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詳情】
強化統籌聯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華東師范大學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程濤在《科技日報》刊文表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可從目標、內容、評價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打好“組合拳”,強化統籌聯動。一是在目標上,要將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在培養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并激發每個學生的天賦潛能、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宜的成長環境和自主發展空間。同時,要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緊密結合,確保拔尖創新人才能夠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國家急需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貢獻力量。二是在內容上,要突出知識、能力與素養相融合。高校既要通過完善課程體系,深化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強化跨學科知識融合、培養創新思維與科研能力等,又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高尚的品德、堅強的意志、奮斗的精神等方面進行課程內容優化和方式創新。三是在評價上,要體現顯性評價與隱性評價相統一。顯性評價以其結果性指標的可操作性,為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清晰的評價標準和目標導向。而隱性評價則更加注重個體的內在潛質和創新能力,有助于全面展現拔尖創新人才的多元特征。【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