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自然遺產傳承保護、新質生產力、農業綠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柯水發:系統構建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柯水發指出,自然遺產留存有自然演化的歷史信息,也承載著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維系著生態系統平衡,關系著地球生態安全。為了促進自然遺產有效保護并傳承利用,建立一個全面有效的保護傳承利用體系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首先,促進自然遺產的有效保護。在嚴格遵循國際公約和充分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盡快出臺自然遺產保護法或相關條例,完善相配套的政策保障體系,出臺一系列鼓勵和支持自然遺產保護的政策措施,明確自然遺產的保護責任和合法權益。其次,加強自然遺產的代際傳承。全面摸清自然遺產可傳承家底,根據國際標準和國內法規,系統建立自然遺產名錄和資源本底數據庫,對自然遺產進行全面系統和標準化的記錄、監測和評估;注意確保保護管理機構的穩定性,提升機構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保護管理素養,實現自然遺產保護管理隊伍的有序傳承;探索創建自然遺產學科,系統開展自然遺產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培養自然遺產學科人才。最后,推動自然遺產的合理利用。適度發揮遺產地的自然遺產資源優勢,培育綠色生產力,積極推動遺產地產業的綠色轉型,構建自然遺產地保護投入體系和保護補償轉移支付機制,促進自然遺產地的自我持續發展能力;尊重地方的傳統資源使用權和發展權,通過資源共管、協同保護、特許經營、生態補償等渠道讓周邊社區受益,使遺產地所在區域及周邊社區群眾公平地獲得可持續發展機會;讓公眾有機會多渠道參與自然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促進自然遺產融入現代社會生活,探索公眾易于接受、便于融入、樂于參與的保護傳承利用路徑和方法。
摘編自《光明日報》
【林志友:以產業為載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林志友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抓住產業這一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進一步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一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同時,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促進技術改造、消費提質和循環暢通。二是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要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治理體系,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生態化發展,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把握未來產業發展主動權。緊緊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領域謀劃布局,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類腦智能、原子級制造、生物制造、氫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
摘編自《人民日報》
【金書秦:多點發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走深走實”】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金書秦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農業綠色發展進展明顯。盡管取得顯著成效,但當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基底還不夠牢固,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采取有力措施,把農業綠色發展不斷推向深入。一是尊重農業綠色發展規律。農業綠色發展包括“去污、提質、增效”3個方面,去污就是實現生產生活過程的清潔化,提質就是實現生產綠色化和產品優質化,增效就是逐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提升鄉村多元價值。二是創新市場化手段機制。挖掘農業農村多元價值,通過生態補償,發展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延伸農業產業鏈等手段,將紅利變成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保障力度,繼續加強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更加體現綠色導向;綜合應用補貼、試點示范、工程項目等手段,引導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化肥農藥減量、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回收等行為掛鉤;持續強化政策保障,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四是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投入品管理要更加注重科學、精準管理,實現從減總量向優結構轉變;廢棄物利用方面要更加注重高效、清潔利用,避免出現二次污染或次生問題;推行綠色技術發展復合種養促進農業經營主體內部自循環,以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為重點暢通種養產業間循環,通過延長農業副產品利用鏈條等實現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
摘編自《經濟日報》
【汪壽陽、胡毅: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席教授汪壽陽、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產業學院院長胡毅指出,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需要堅實的人才支撐。要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教育貢獻。國家層面,要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高校層面,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因地制宜開展人才培養,對于超常布局的急需學科專業,需要積極配合研究具體落實的路徑,切實提高學生培養水平和質量;做好跟蹤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方案等;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在政策資源配置上予以長期支持,鼓勵青年人才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加大高校引才力度,結合新形勢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千方百計引進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用的頂尖人才。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