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財稅體制改革、基層減負、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運河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馬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珺認為,財稅體制是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現代化發展戰略,就有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從而就要求有什么樣的財稅體制與之對應?;仡櫺轮袊闪⒁詠淼臍v史,財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角色,財稅體制改革推進國家現代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十余年來,財稅體制各項改革任務取得顯著成效,現代財政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稅收制度更加科學,持續減稅降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持;財政支出結構更加合理。在財政支持下,我國歷史性地消除絕對貧困。新時代新征程,財政要進一步發揮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就必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現代財政制度。要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只有擁有一個法治化、強大且安全的現代財政制度,才能充分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速進行。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稅體制改革應服務于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財稅制度安排應充分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
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劉艷指出,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不能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束縛手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非一日之寒,從根子上減輕基層負擔必須充分發揮制度機制的引導和保障作用。首先要明確基層治理權責劃分?;鶎又卫砗w面廣、千頭萬緒,既有涉及國計民生的家國大事,也有關系柴米油鹽的民生實事。為基層減負,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運用制度手段進一步明確基層治理權責,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的問題,為基層干部干事創業明確方向重點、增強底氣動力。其次要優化基層干部考核管理。切實、長效為基層減負,必須以考準考精考實為出發點,深入推進基層干部考核管理規范化,通過優化精簡考核體系、指標和方式,重點解決考核體系設計繁瑣、指標設置過細過碎等問題,推動單一考“材料”、查“痕跡”向重點考成效、看“潛績”轉變,切實把基層干部從繁復考核中解脫出來,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狠抓落實上來。同時,要著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堅持規劃統籌、集約高效、便民減負、安全可靠的原則,著力加強對政務應用程序、政務公眾賬號和工作群組等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通過數字賦能實現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建設完善高效集成的政務平臺,擴大數字政務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讓廣大基層干部卸下指尖的包袱、常掛鞋底的泥土,深入群眾解民憂、辦實事。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郭春麗:深入推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春麗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可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核心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無形之手”充分施展、政府“有形之手”有為善為,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統一。通過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市場有效運行和政府有為善為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實現高效率的資源配置和高效能的宏觀治理。要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為重點,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營主體競爭更加公平、市場體系更加統一、市場制度更加高效、政府治理更加協同。
摘編自《經濟日報》
【喬清舉: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副主任、教授喬清舉認為,河流構成中華民族對于民族之根和哲學思維的原始向往與執著追求。作為人工開鑿的河流,大運河自北向南縱貫了中國的版圖,突破了河流流域對人類活動的約束與限制。可以認為,人類的文化創造了大運河的河道,而河流又塑造了獨特的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第一,歷代人踵事增華,使得運河流淌不絕,至今仍然發揮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用,表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第二,大運河被創造出來,是開辟的自然,表現了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第三,大運河跨流域的聯絡與聯通,表現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不同地區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中華文化,產生了文化的主體性。第四,大運河對吳、越、齊、楚、魯等不同文化區域的聯絡,表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第五,大運河在歷史上是不同地區人文、物產交流交通要道,表現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總體而言,大運河是歷史的創造又創造著歷史,是文明的產物又豐富著文明,是文化主體性的表現又鞏固著文化主體性,是人的實踐本質的表現又提升著人的實踐本質。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