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等教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輕工業、科技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邱勇:以高等教育新擔當新作為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認為,面向未來,我國高等教育要著眼于建設教育強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充分發揮龍頭作用,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不斷彰顯高等教育新擔當新作為。一是要聚焦立德樹人拓展“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格局,培養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新征程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矢志奉獻國家和人民。二是要牢牢抓住重中之重,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教育自信和人才培養自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源源不斷產出能夠引領世界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創新成果。三是要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支撐力、貢獻力。高校是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牢記“國之大者”,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努力回答好“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重大課題,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四是要努力增強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迎生:不斷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政策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暨社會學院教授李迎生指出,生產力是一個多要素組成并不斷發展演變的復雜系統。實現生產力各要素不斷提升和優化組合,要通過完善生產關系來實現。發展新質生產力,涉及生產關系三大要素的優化,而社會政策都有所涉及。因此,要不斷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政策體系。一是要加快完善面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從業人員的社會政策建設。一方面,在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中,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通過社會政策改革使創新型人才能夠順暢流動。同時,通過深化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釋放創新潛能,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為社會創新提供穩定的環境和公平的競爭機會,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加快完善面向新經濟從業人員的社會政策建設。二是要加快完善面向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社會政策建設,提升此類人才的主體性。通過社會政策優化創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一方面,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另一方面,強創新型人才的就業促進機制建設,采取切實乃至傾斜性舉措保障創新型人才及時、高效、科學、合理配置并發揮作用;還應探索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社會政策機制,量身打造吸引海外人才歸國、來國創業的靈活、機動的社會政策舉措。三是要以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升福利制度的創新性、發展性、豐富性。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政策,應立足中國國情實際,在推動生產力發展躍升的進程中,以提升福利制度的創新性、發展性、豐富性為基本價值追求。
摘編自《光明日報》
【馮鵬志: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教授馮鵬志表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總體要求和實踐要求,堅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前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要把握這些必然要求,堅定不移,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全面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目標、重大原則和重大舉措,對于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和根本導向力量。要把握這些總體要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必然要求全黨全社會積極投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偉大實踐,充分激發歷史主動和主體擔當,從而切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最后,要把握好實踐要求,學習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地見效,激發擔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的歷史主動。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洪群聯:“促消費”“優供給”,兩手抓促進輕工業轉型升級】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洪群聯認為,輕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優勢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今年上半年,輕工業運行呈現回升向好態勢,規上輕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利潤同比增長17.1%,利潤增速高于全國工業13.6個百分點,彰顯了輕工業增長韌性、創新活力。盈利向好與市場需求改善直接相關,輕工業廣泛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適應居民消費新需求、新趨勢的輕工業產品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近年來,綠色、智能、健康成為市場消費新趨勢,高品質、智能化、綠色化的產品更受青睞。盈利向好也是企業持續創新、加快轉型的必然結果。近年來,我國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約束趨緊,而廣大輕工業經營主體主動求變、積極轉型、降本增效,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加強精細化管理,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積極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當然,盈利向好也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事實上,輕工業產品帶有很強的消費屬性,市場需求和產品創新對輕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要把輕工業轉型升級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兩手抓就要“促消費”“優供給”。激發和擴大有效需求,優化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擴大政策覆蓋面,挖潛輕工業產品消費需求,拓展國內市場空間,深化拓展跨境電商新模式,強化國際消費者黏性,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深入實施輕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加大對輕工業技術創新、智能改造、節能轉型、品牌建設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打造世界一流的輕工業企業品牌。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冬梅、盧陽旭: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劉冬梅,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國際科技關系研究所研究員盧陽旭表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在開放中覓新機、謀發展,在國際合作中持續增強開放創新能力,是我國以制度與能力的確定性應對科技發展和世界局勢不確定性的戰略性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建設,相關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對標科技強國建設目標,對比國際先進經驗,新時代我國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特別需要堅持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以及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的成長型思維,平衡好開放與安全的關系、“破”與“立”的關系,提升宏觀政策導向與微觀主體感受的一致性。在此基礎上,在選擇加快推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具體路徑上,一方面要堅持目標導向,確保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定力,確保對外開放政策理念和實踐始終符合科技創新資源流動規律、始終能夠應對全球競爭態勢變化;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要著力提升科技領域對外開放政策的體系化能力,著力打造一批科技創新開放合作高地,著力加強各類行動主體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著力優化支撐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社會文化環境。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