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自雄(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晶晶(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傳播與大眾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大力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新型主流媒體及其他多元傳播主體通過融媒體手段面向國際公眾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國際新聞輿論場不斷提高國際傳播話語權。
構建國際傳播新格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全球傳播格局正在被重塑。一方面,美西方除了仍然掌控著主要的全球傳播基礎設施、平臺和技術之外,還力圖維系和鞏固網絡話語霸權,以“泛安全化”思維,特別針對中國主動發起信息戰、輿論戰、影響力戰,明確推出“影響力和信息戰略”,企圖遏制中國媒體的國際影響。例如,除了強化攻擊、抹黑中國的英語內容生產之外,還特別加大對中文內容生產的投資,力求掌控對全球中文用戶的影響力。因應這一新態勢,近年來我國加強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著力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的支撐下,我國國際傳播擁有堅實基礎和豐富內容,新型主流媒體充分利用數字化與媒介融合的發展契機,或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多措并舉,銳意創新。
技術可供性為國際傳播賦能,為國際傳播體系迭代創新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媒介體系、傳播體系和人才隊伍是全球傳播的軟硬件基礎設施,是做好國際傳播的前提保證。歷經新時代的持續發力,我國外宣主力軍以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為龍頭,順應社交化、平臺化、智能化趨勢,積極探索貼近不同區域、國家、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例如,CGTN在國際主流社交平臺Facebook、X、YouTube上打造官方英語主賬號,以及歐洲、非洲、美洲、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分眾賬號,僅CGTN單一主賬號在Facebook平臺擁有1.2億粉絲量,在X平臺擁有1.3億粉絲量,在Youtube平臺有超過300萬訂閱者,CGTN還打造了T-House等數字原生品牌賬號,基本上達到西方主流媒體的同等水平。此外,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環球時報等主流媒體的主副賬號也全方位進駐各大國際社交媒體平臺,并已吸附可觀的國際受眾群。
多主體參與構建多元化敘事
面向多元國際受眾群體,透過國際傳播來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必須由多主體參與,用多元化敘事視角、敘事風格、敘事話語,來講述多元化的中國故事。我國主流媒體在推進國際傳播隊伍多元化建設方面,近年的一些創新探索收到實效,實現從主流媒體主導的“單聲道”向多元主體參與的“多聲道、立體聲”的格局轉變。目前,在國際主流社交傳播平臺已經出現由政府機構、職業用戶、專業用戶、普通網民、兼職用戶、多頻道網絡機構,以及機器生成內容與公司生產內容構成的復合型中國敘事和話語體系。例如,我國主要外交官員與駐外大使充分利用國際社交平臺賬號對外發聲,構成國際新聞輿論場的一股中國新興力量,以他們為代表的外交官員陣營主動發聲,提高了大國外交的傳播廣度和國際受眾的可及性。
近年來,我國一些新型主流媒體秉持“造船遠航”與“借船出?!辈⑴e、“主動發聲”與“借嘴說話”并行的多元化國際傳播戰略,開辟了廣闊的國際傳播渠道、空間與范式。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敘事視角來看,需仰賴多元主體講述不同層次、題材、主題、主角的中國故事,兼顧國家宏觀、地方行業中觀以及民間微觀敘事;既需要官方機構與主流媒體講好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宏大敘事,也需要地方與行業講述中國充滿多元異質性的具體發展故事,還必須包括新時代中國百姓生產生活方式主題的微觀小敘事。
從敘事主題來看,既要兼顧政治經濟硬敘事主題,傳達中國主張;也需要更多的軟性敘事,反映歷史文化與當代生活方式。近年來,多頻道網絡機構成為一股新生力量,在打造網紅國際傳播模式方面取得亮眼成績,推動一批普通網民在國際社交平臺“出圈”,成為跨國受眾追捧的超級網紅。例如,“滇西小哥”賬號在YouTube平臺擁有1050萬訂閱者,發布了424個生活方式視頻,總觀看人次超過34.8億。這些跨文化傳播的新鮮實踐項目顯著提高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信息輿論場的可見度和美譽度。
多元化敘事話語提升傳播成效
文化自信是我們的基本話語立場。面對西方政客與精英發起的輿論戰,我國主流媒體、官方和學界當然要以我為主,立場鮮明地予以回擊發聲;這不是說服傳播,而是輿論斗爭。面向國際受眾的跨文化傳播,則更應該謙遜謙和,與國際受眾交流對話是我們基本的交往態度。從官方來說,需要從公共外交的角度,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溫和地與外國公眾直接溝通;從多頻道網絡機構傳播者與普通網民等非官方傳播主體來說,更要從民間交往、文化傳播者的角度,自信謙和、平等包容地展示民族歷史文化與當代生活方式,與國外受眾進行跨文化交流與對話。國際傳播實際上既有高度政治化的敘事話語,也有更多“去政治化”的敘事話語;混淆或混用將影響傳播效果。
在國際信息流中,中國建構的多元、立體的話語體系已初見雛形。第一,建構了“反敘事”的政治話語體系,解構美西方“妖魔化”“污名化”的虛假宣傳話語;在此基礎上正面闡述“和平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主張、中國治理方案。第二,大力加強“發展敘事”,講述中國現代化的故事,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經濟科技發展,再到脫貧攻堅與自然生態建設,形成多元、多層次的發展話語體系。第三,不斷拓展歷史文化的敘事話語體系建設,講述歷史悠久的璀璨中華文化、充滿活力的現代都市文化、多民族和諧共生的人文傳承。第四,生活方式敘事話語體系建設取得驚艷成績。當代生活方式具有親近性、鮮活性,更是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和社會治理的鏡像,是全球網民的通用語。有學者認為,敘事可以召喚一種普遍的、共同的情感,從而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產生共鳴,“含蓄地”傳達了生動的中國國家形象。從傳播效果的角度來看,這些“去政治化”的生活方式短視頻藝術性地詮釋了“中華文化”“中國夢”的主題,真正塑造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十余年來,我國在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方面已初見成效,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穩步提升。顯然,中國有良好條件進一步提升國家話語權,塑造新型大國形象。面向未來,要夯實國際傳播戰略工程,我國的主流媒體應繼續遵循“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路線,運用多元主體參與,打造多樣敘事風格的多元敘事話語,在國際輿論場呈現自信自強的中國形象。
?。ū疚南祰疑缈苹鹬卮箜椖俊敖∪卮笸话l事件輿論引導機制與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研究”(20&ZD32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