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胡燕(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江蘇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民俗學會副會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地強調了人才培養、精神富有的重要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正是一種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美學精神,通過美育陶冶情操、塑造心靈、培養能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強調,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皬娹r興農”強調培養學生的產業服務能力,而“知農愛農”則指向農林人才的價值觀培育。這一育人目標的出發點即讓學生深刻理解涉農學科的重要性,培養其對農學學科的熱愛,中華美育精神教育是實現這一育人目標的有效途徑。在推動育人導向發展的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必須從歷史、理論與現實三重維度厘清新農科建設與中華美育精神之間相互促進與融合的邏輯進路,針對現階段中華美育精神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更新滯后、傳統培養模式弊端突出、教學方法相對僵化、脫離教學目標導向、文化素養較為缺失、美學文化亟待挖掘等困境,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拓寬教育渠道、創新文化內容等方式,找到契合新農科建設需要、滿足當代青年大學生需求的中華美育精神教育路徑,更好地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助力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學體系
農林類高校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擦亮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鮮亮底色,將立德樹人任務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優化頂層指導設計,捋清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工作思路與重難點,統籌學校中華美育精神教育開展工作,解決好“抓什么”與“怎么抓”的系統問題。首先,制定明確的教育目標。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農林類高校必須明確中華美育精神教育在新農科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礎上,設定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等,為教育教學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指導。其次,發揮相關學科的美育功能。構建完善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協同推進的美育課程體系,遵循美育特點,突出價值塑造。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學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推動新農科與新文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開展跨學科研究和教學,以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將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納入課程體系中,加強對相關課程的建設和開發。再次,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要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塑造人格魅力,涵養美育情懷。通過組織教師參加美學、哲學、藝術等方面的培訓和學習活動,鼓勵教師進行美學研究和探索,顯著提高教師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集合學校教師力量,成立美育教育工作小組,定期召開美育精神學習分享會,培養教師的藝術鑒賞能力,重建美學的價值性追求,提高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進而塑造可持續的審美生態。最后,充實實踐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與功能,強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充分借助社會學、民俗學等學科力量,將農村景觀、種業文化、農田藝術和鄉村建筑納入教育內容,帶領學生深入農村感受和體驗傳統工藝和非遺的魅力。鼓勵學生陶冶性情,學會欣賞自然和鄉村美景,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美學的意義和價值。
拓寬教育渠道,構建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數字教育平臺
當下涉農高校美育的課程內容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形式,缺乏創新性和實踐性。部分教師缺乏系統的美學教育方法論,在美學領域的造詣不夠深厚,導致其不注重嘗試探究式學習、數字化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教育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美育效果大打折扣。新時代的農林類高校應該積極利用外化數字樣態,探索中華美育精神教育形式的改革創新,將美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線上美學教學與線下美育實踐相結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體驗感與獲得感。
因此,一方面要打造精品在線課程。農林類高??梢灾谱骱烷_發包括視頻講座、互動討論、在線測試等多種形式的中華美育精神教育在線課程,通過互聯網等渠道進行推廣,打造藝術課程活力課堂,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參與度,展現學生自信和風采。另一方面,著眼搭建數字化交流平臺,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在校園內搭建數字化學習與教育矩陣,持續建設好高校中華美育精神教育數字資源庫。促進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探索運用云展覽、數字文博、虛擬演出、全息技術等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承創新,借助“數字農史課堂”,以云端共享、云傳播等形式,擴充中華美學教育題材,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AR、VR等信息技術將美學文化和技藝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實現多屏合一。此外,開展數字化實踐教學也是構建數字教育平臺的創新之舉。農林類高??梢蚤_展虛擬實驗、數字藝術創作等數字化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字化技術的魅力和應用價值。同時,還可以通過數字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促進中華美育精神的實踐化發展,讓學生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體驗和感受中華美育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創新文化內容,豐富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學內容選擇
加強學生文化教育是傳承中華美育精神和新時代學生培養的現實需要。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中明確要求“以美育浸潤學生,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核心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一精神文化生活既包括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涉及禮儀、道德、品德等素質培養。農林類高校應積極創新文化內容,豐富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學內容選擇。首先,考慮引入多元文化元素。通過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在內的美學文化思想納入到美育教育中,以豐富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學內容。同時,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文化特色,挖掘和傳承優秀的農業文化遺產、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三農”美學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其次,要關注和貼近時代主題。結合當前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糧食安全、農業強國等時代背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文明建設等時代主題融入中華美育精神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農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生態意識。在教育與自我教育,以美育美的催化與規訓中使學生們體會“三農”發展中的中華美育精神的豐富內涵。三是傳承中華農耕文明。中華美育精神教育融入新農科育人體系還需立足學科定位、凸顯學科特色。耕讀教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弘揚“耕讀傳家”理念的重要抓手,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性育人功能。開展農耕教育場景化教學。強化榜樣帶動,開展師生、校友等優秀代表人物講座訪談,講述耕讀教育生動故事。堅持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通過舉辦耕讀教育主題圖書展、文化作品展,鼓勵和引導師生創作耕讀文化作品,將農耕文明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在校園內營造“勤耕重讀”的理念,引導和鼓勵學生熱愛“三農”、投身“三農”,真正做到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總之,新時代需要新農科,新農科建設離不開中華美育精神的滋養。中華傳統美育精神對于學理性較強的農科建設高校育人教育是一種有益補充。我們要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效引導中華美育精神教育與新農科教育教學工作形成協同效應,有利于推動涉農專業的教學改革,培養堅定學農為農初心,勇擔強農興農使命,真正扎根農村、奉獻農業、服務農民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