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小芬(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系中以他人為重。”這一重大論斷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更是現實需要。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精神追求和價值理念。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認識和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是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理論前提。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和合思想
“以和為貴”“睦鄰友邦”“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崇高追求,和平、和睦、和善、和祥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始終傳承的價值理念,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未曾間斷的精神血脈。中華民族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與時代感召力,不斷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注入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崇尚和合、求同存異,倡導和平、追求仁愛等思想精華,構成了中華文明和平性形成的深厚土壤與歷史積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不僅僅在人與人交往中得以彰顯,還深入到人與自然、人類社會、國家治理、外交國防等方面。“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追求通過揚同容異、聚同化異、尊同納異來達到“和”的理想秩序。實現人自身的和諧,集中體現為“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堅持身心兩方面的協同;實現人與人的和諧,集中體現為“睦鄰友邦、親仁善鄰”,堅持相互尊重的交往之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集中體現為“天人合一、萬物并育”,堅持尊重自然的文明理念;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集中體現為“執兩用中、守中致和”,堅持政通人和的社會理想;實現世界的和諧,集中體現為“天下為公、天下大同”,胸懷天下的人類情懷。這些和合思想為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理論與實踐支撐。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著愛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主張以歷史為鏡鑒,反思和平之可貴;以寬容為溫床,培育和平之花朵;以堅守為信仰,守護和平之理想。信奉叢林法則、隔絕閉塞、強人從己必將走向滅亡。選擇交通成和、共生并進、保合太和才能走向成功。幾千年來的和合思想已經深深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內涵與特質里,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一思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獨特標識,也是世界文明交流與合作的深厚文化基因。回望歷史,中國絲綢之路見證了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的文化交流碰撞,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下,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依然展現著“絲綢之路”的中國智慧,以寬廣胸襟尊重不同文明的獨特性,主動尋求理念契合點、利益交匯點,為世界和平注入了信心與動力。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具有無比的深度;以中國古老而悠久的歷史為積淀,具有無比的厚度。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契合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要求
和平性的豐富內涵集中體現在“和”字。“和”中往往有“異”、必須包容“異”,才能稱其為“和”,可謂“和而不同”。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蘊含著“和”的價值觀,契合了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本質要求。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全人類解放的科學體系。雖然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并沒有直接提及和平性,但在其理論旨歸中意涵著關于和平問題的深刻憂思。恩格斯主張“用社會和平來反對社會戰爭”,保障人類生命尊嚴與安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呼吁無產階級,在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后要積極爭取國際工人團結,實現共產主義,進而解放全人類。共產主義理想蘊含著深邃的世界和平、社會和諧、身心合一的理論與實踐智慧。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與實現世界和平同心同向。其次,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和遠大理想內在規定了和平性。這一本質特征和崇高理想表達了對和平的不懈追求,充盈著深刻的和平內涵。列寧在《怎樣才能結束戰爭?》一文中強調,“把國家政權轉到無產階級手中,才能保證停止戰爭。”“才能使人類擺脫戰爭的慘禍,給人類帶來持久和平的幸福。”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和平的外部環境。中國倡導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化包容超越文化霸權,以和平發展超越零和博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主張和平、追求和平、捍衛和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最后,和平性契合了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世界情懷。科學社會主義強調和合共生,主張國際社會的公平正義,倡導踐行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這不僅源于世界人民對和平的向往、對公平的追求,更集中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所追求的共同繁榮、共同進步的先進本質,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崇高的人類情懷,體現了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對全球問題的共同擔當。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發展方向的文明形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追求,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存,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攜手世界各國共赴“文明之約”。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中華文明和平性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倫理底蘊,中國式現代化使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豐富了人類文明家園。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
首先,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與本質要求。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以真理對抗謊言、以和平對抗戰爭。中華文明以其人民性消除了“人”與“物”的對立,以其兼容性解構了西方文明的資本邏輯,以其原創性打破了“國強必霸”的金科玉律,將“資本邏輯”改為“勞動邏輯”,改寫了現代文明的理論框架,貫徹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政治宣言。其次,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與和平國際環境中實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未曾主動挑起過一場戰爭或沖突,從未侵占過別國一寸土地。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朽。在現代化征程中,中國始終以傳統為滋養,創新和平理念;以理念為指引,堅守和平承諾;以承諾為準則,構筑和平基石,成功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從封閉落后到開放進步,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強國,從結構單一到百業興旺,從數量擴張到提質增效,從瓶頸制約到優勢支撐,從經驗追隨到創新引領,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化被動為主動、化危機為新機,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大大縮減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間,打破了后發展國家必然淪為西方附屬的怪圈。推動世界和平力量獲得新增長,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貢獻了建設性力量。最后,中國式現代化以謀求和平與發展為己任具有深遠的世界歷史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立足自身,而且胸懷天下,為人類整體進步作出中國貢獻。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快速的經濟崛起,給其他國家提供了合作和發展的機會,為全球繁榮注入了經濟動力。“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既追求中華民族復興,也追求世界共同繁榮,在過去幾十年中實現了大規模的減貧目標,改善了數以億計人口的生活水平,為人類發展事業注入了減貧力量。中國式現代化也通過文化交流與對話,同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掀開了人類現代化史上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