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任慧英(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琛琛(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助理教授)
首創精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中國共產黨扎根人民、站穩人民立場的基本方法和內在要求。當下,我國正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挺進的重要時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根基。
時代和實踐發展的必由之路
人民首創精神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一方面總結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完成了理論創新;另一方面在現實社會中繼續指導著實踐發展,不斷滿足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任務和現實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這片沃土,是人民群眾信任與支持的直接體現。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也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于億萬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實踐探索之中。正是這些來自基層、源自實踐的創新與努力,匯聚成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因此,可以說,黨的執政根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都是緊密依托于人民群眾這一最廣泛、最深厚的實踐基礎之上的。人民群眾是基層社會治理中最富有活力的主體力量,只有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汲取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力量,人民群眾才能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努力成為黨的政治建設的引領者、實踐者和推動者。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間加強團結與合作的現實需求愈發凸顯,為國際合作開辟了新的空間與機遇。與此同時,一場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醞釀之中,預示著全球競爭的新格局即將形成。對于各國而言,把握這一時代機遇,通過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綜合國力,來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變得尤為關鍵。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人民的積極參與和貢獻。只有依靠人民的創造力與智慧,才能推動國家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創造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創新與發展機會。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標志著在中國經濟實力躍居世界前列的同時,民眾的物質需求已相對穩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超越單一物質層面,延展至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教育普及、社會公平、正義彰顯、安全保障及生態環境優良等全方位、高品質、多層次領域。因此,人民群眾不僅是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輝煌成就的見證者與受益者,更是這場偉大實踐的積極參與者和塑造者。在持續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進一步激發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與潛能,鼓勵他們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維度上不斷創新與貢獻,從而更好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眾干出來的。謀劃發展、推動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這就決定了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鮮明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原則,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落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我們黨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原則。
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既體現為收入的日益增長,也體現為安全感、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以及不斷升級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切實滿足。從民生福祉角度看,這種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不僅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體現為社會保障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整體進步。可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為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指明了方向。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的創造性活動,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優化創新環境,加強鼓勵,才能持續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持續發展,從而讓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讓我國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堅實步伐。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就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為人民群眾是中國式現代化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人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屬性。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邏輯起點。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就表明,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我們黨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的重要法寶,是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的重要動力,是推進黨的事業不斷前進的重要保證。在探索與實踐中,中國人民自主選擇了中國式現代化這條獨特道路,這不僅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面向未來的堅定信念。與此同時,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與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源,構成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的堅實基石。中國式現代化的每一步前行,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智慧與汗水,他們的創造力是這一偉大事業不可或缺的內驅動力,不僅為現代化進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更成為推動事業蓬勃發展的內在引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廣大人民的精神力量。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僅深刻體現了對中國悠久歷史中民本智慧的繼承與超越,實現了傳統民本思想在現代治理體系下的創造性轉化;同時也是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原理的生動實踐,通過守正創新,賦予了人民主體論新的時代內涵,也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穩定推進和深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源泉。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課題。中國共產黨強化人民歷史主動的方式和方法因順應時代之需和現實之要而發生改變,一代代中國人發揮歷史主動性的首創精神所進行的偉大創造性實踐,推動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共同理想不同程度的實現。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團結億萬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創造力與魄力,成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也啟示我們,唯有深刻洞察歷史與時代的脈搏,勇于擔當,敢于創新,以“敢為天下先”的壯志與不懈探索的毅力,主動作為,方能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穩步邁進,共同書寫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