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新質生產力發展、人力資源現代化、改革開放、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尹俊: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尹俊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系統觀念,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核心動力。一方面科學制定戰略規劃,以新型舉國體制凝聚全社會創新資源;另一方面,加強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的體制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基礎條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向更具發展潛力的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并加強要素市場監管,防止市場失靈和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健全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根本支撐。應加大對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不斷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強新領域新賽道的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摘編自《光明日報》
【錢誠:加快釋放人才紅利,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錢誠認為,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要聚焦“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加快釋放人才紅利。素質優良是關鍵所在。未來需進一步提高人才素質,適應科技和產業變革,科學預測人力資源趨勢,綜合推進教育、培訓和就業,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的發現、選拔和培養機制,確保青年科技人員的待遇。總量充裕是基本條件。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人才隊伍,具備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的條件,未來需深化人力資源結構性改革,適應人口變化,總結人口發展規律,應對老齡化,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結構優化是重要標志。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需解決勞動力供需不匹配的問題,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和人崗對接機制,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同時,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挑戰,加快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為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持。分布合理是必然要求。需深化區域人才合作,建立有序流動機制,推動人才合理布局;通過人力資源地圖建設,預測和監測企業用工需求,把握人才流動趨勢;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創造公平就業環境;統籌國內外人才市場,吸引世界優秀人才,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平臺。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昌林:中國式現代化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昌林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來展開。一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二是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三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四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較高的人民生活品質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經濟高質量循環的關鍵環節。五是聚焦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六是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七是聚焦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李晨: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晨認為,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與命脈,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需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以產業研判的深度保證特色優勢產業選擇的精準性。確定地區比較優勢,分析區位、資源、要素等關鍵因素,比較本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相似優勢,找出能實質性推動產業發展的優勢;基于比較優勢與產業類型的關系,評估匹配程度,結合市場需求和競爭格局,精準挑選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以實現高效產業發展。二是以頂層設計的高度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布局的合理性。合理布局特色產業需市場和政府協同作用。一方面,市場應主導資源配置和產業發展,通過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統一市場監管和市場退出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應發揮規劃作用,避免產業布局同質化,建立協商機制,明確產業發展定位,引導差異化發展。三是以科技創新的力度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升級的持續性。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需增加研發投入,改善人才政策,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利用高校和企業資源形成協同創新體系;建立協同創新共同體,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創新效率。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