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 晨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與命脈,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近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立足功能定位和產業基礎,做強做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新時代推動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我國區域經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是新時代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根本目標。在影響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各類因素中,地區產業分工格局至關重要。地區產業分工合理,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就相對更高,地區產業分工無序,區域協調發展就難以實現。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并不完全相同。在此背景下,聚焦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有助于各個地區立足本地的實際情況、找準自身的比較優勢,從而明確自身在整個國家高質量發展大局中的位置,進一步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面臨的難點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并非易事,產業選擇的精準性、產業布局的合理性、產業升級的持續性等問題都是不同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所要面臨的共性挑戰。
第一,產業選擇的精準性問題。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眾多,我國很多地區都具備發展多種優勢產業的潛力,但由于不同發展優勢的大小及其與相關產業的關聯程度存在差異,對產業發展的促進力度也不盡相同,這為地區精準識別特色優勢產業帶來了難題。各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都制定了產業規劃,并且很多產業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確定產業的主攻方向需要進一步聚焦產業發展的重點,將政策資源向特色優勢產業集中,這也對政府的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提出挑戰。
第二,產業布局的合理性問題。我國部分省份資源稟賦相似,如多地都擁有較為豐富的風能、太陽能和礦產資源等,這可能會導致不同地區選擇發展相似的特色優勢產業,造成產業結構的同質化。產業結構同質化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如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地方保護主義等。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區域產業體系將長期徘徊在較低的發展水平,嚴重制約我國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因此,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區域產業結構同質化,是一個需要妥善解決的難題。
第三,產業升級的持續性問題。創新是產業持續升級的關鍵動力,我國部分地區創新能力較弱,增加了其產業持續升級的難度。首先,受發展基礎條件的制約,一些地區的創新投入水平有限,對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也較弱,導致區域創新資源總體不足。其次,許多地區存在創新資源的配置結構不合理、空間集聚不充分等問題,導致區域創新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制約了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最后,一些欠發達省市在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仍顯滯后,創新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仍然存在,區域創新環境仍需優化。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主要著力點
針對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難點問題,需堅持以產業研判的深度、頂層設計的高度和科技創新的力度推動并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的精準選擇、合理布局和持續升級。
以產業研判的深度保證特色優勢產業選擇的精準性。選準特色優勢產業的前提是精準把脈地區的發展實際。首先,要找準地區比較優勢。全面系統地梳理本地區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要素結構等諸多影響產業發展的因素并進行深入分析,科學比對本地區與其他地區相似優勢的大小關系,找準本地區真正能夠對產業發展發揮實質性作用的比較優勢。其次,要立足比較優勢類型和不同產業類型的關系,科學研判比較優勢類型與產業類型的匹配程度,結合現有市場需求和產業競爭格局,精準識別產業的發展前景并篩選出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特色優勢產業,確保產業發展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頂層設計的高度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布局的合理性。合理布局特色優勢產業需協同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機制主導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通過健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及動態調整機制、實施統一的市場監管和形成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等舉措,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助推產業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規劃層面盡可能避免產業布局同質化。各地政府在制定中長期國土空間規劃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戰略時,應加強溝通,建立協商協調機制,明確各地區的產業發展定位與方向,引導產業差異化發展。
以科技創新的力度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升級的持續性。產業持續升級的核心驅動力是科技創新的持續突破。一方面,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優化招才引智政策,支持更多城市建設國家或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重要作用,打造“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要深化跨區域科技創新協作。例如,在東西部協作的過程中,鼓勵和支持東西部地區的創新主體進行跨區域合作,建立健全人才交流與聯合培養機制,活躍人才要素跨區域流動,結對發展科技園區,積極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促進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提高創新效率。(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