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敏(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堅持人民至上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論斷對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必須嚴格遵循、長期堅持。
必須堅持改革為了人民,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任何改革觀都會涉及一個主體性的問題,即“改革為了誰”的問題,這是一個關乎改革成效乃至成敗的關鍵性問題。要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文章做好、做精彩,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立足于人民群眾這一價值主體,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從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目標意義和前進動力。
要牢牢站穩人民立場。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上謀劃與設定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使改革的舉措回應人民所想、對接人民所需,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價值歸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牢牢站穩人民立場,無論是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在改革實踐中,都必須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一方面,必須在感情上貼近人民群眾,要同人民群眾保持更為直接、更為緊密的聯系,傾聽群眾內心對深化改革問題的真實想法和現實訴求;另一方面,必須在行動上深入人民群眾,要在調查研究中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直面群眾痛點和改革難點,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要積極回應人民需求。民之所需,改革所向,人民群眾最關注的領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正是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改革開放初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集中在物質文化領域,這是建立在當時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了“好不好”,不僅對于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區,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層出不窮,改革涉及的利益主體更為多元多樣、利益關系更為錯綜復雜,推進改革的阻力和壁壘也更加堅固。這就要求我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旨歸,在紛繁復雜的利益關系中找到最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平衡點,切實保障好人民群眾的物質、政治及文化的利益,更好地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須堅持改革依靠人民,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梢哉f,“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只有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汲取人民智慧力量、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要切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改革事業扎根于人民群眾中,將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力量視為改革的制勝法寶。可以說,只有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積極引導人民群眾了解、理解、支持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為改革注入不竭動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所表達的意愿,使改革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訴求;尊重人民群眾所創造的經驗,將群眾智慧轉化為改革舉措;尊重人民群眾所擁有的權利,增強人民在改革中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尊重人民群眾所發揮的作用,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從而廣泛匯聚民智、激發民力,形成人民參與改革、投身改革的良好局面。
要廣泛汲取人民智慧力量。人民群眾蘊含著豐厚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動力支撐。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體制改革,還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群眾智慧始終是改革的不竭動力源,基層探索始終是改革的重要實驗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從人民群眾中廣泛汲取智慧力量,自覺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取行之有效的新經驗新辦法新思路。一方面,必須問計于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改革智慧。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絕不能閉門造車,必須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使每一項改革方案都貼近實際、飽含民智。另一方面,必須借力于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改革力量。改革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推進必須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力量,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合力,促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順利推進、取得勝利。
必須堅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
人民群眾作為改革的價值主體和參與主體,也應當是改革成果的享有主體,這是關乎改革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問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歸宿在于,以改革為手段減少或消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民幸福安康,使改革成果能夠真正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才能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走遠。提升改革質量和水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要持續增進人民民生福祉。民生福祉事關人民的生存生活生計,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現實的利益問題,對于實現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基礎性意義。任何改革如果不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核心,那么改革就失去了意義,也不能持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民生供給結構和質量,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充分地惠及全體人民。一方面要做好民生兜底工作,改革方針政策要向重點群體、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傾斜,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確保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著眼于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做到人民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用心用情用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要始終堅守人民評判標準。人民群眾作為改革的主體力量,對于改革的理解最為深刻、感受最為真實,其意見也最能夠衡量改革的長短優劣,因此也就成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根本尺度和標準。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必須堅守這一評判標準,以民為鏡、以民為尺,使改革成果能夠真正為民所享,使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成色更足。進一步講,就是要在謀劃改革思路時保障人民權益,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受益為價值歸宿,增強改革舉措針對性;在制訂改革方案時吸納民情民意,確保人民在改革中能夠充分知情、充分表達和充分參與,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在推進改革實施時接受人民監督,使改革符合客觀實際、經得起群眾檢驗,增強改革落實執行力。
總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牢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時,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改革為了人民”是基礎前提,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主體,回答的是為誰改的問題;“改革依靠人民”是動力因素,闡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主體,回答的是靠誰改的問題;“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則是前兩者的必然結果,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享有主體,回答的是造福誰的問題??梢哉f,只有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一部署、有序推進,才能夠保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立場,提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效能,進而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