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袁紅英(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部署,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我國正處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意義重大
我國有14億多人口,近5億在鄉村。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答題。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意義重大。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必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籌城鄉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城鄉發展的協調性、均衡性明顯增強,但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將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為一項緊迫任務,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對相關體制機制進行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破解城鄉融合發展的痛點、堵點和難點問題。
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當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長期以來,與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有待加快,農業基礎還不穩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然不小,農民增收難度較大。著力破解社會主要矛盾,要把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作為重點,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加快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必然要求。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必然要求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務實的改革舉措打破體制機制壁壘,進一步改變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要素流動不順暢的情況,著力破除戶籍、土地、資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制約,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推動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和優化配置。
把握推動城鄉融合實踐要求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需科學把握推動城鄉融合的實踐要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需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城鄉人口結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對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要求更高。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需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把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推動改革落地見效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現象,促進戶籍、土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各領域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追求。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關鍵是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需將城市和鄉村有機結合起來,一體謀劃、一并推進,消除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發展機會不均等問題。
順應發展新趨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各領域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態勢明顯,推動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需順應大勢,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一方面,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促使城鄉發展產生一系列根本性、結構性、趨勢性變化,正在成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需在推動區域數字協同發展、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強化數字素養提升和就業保障、促進社會服務普惠供給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用好鄉村綠色發展優勢,在促進城鄉融合過程中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支持企業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實施改造升級,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
找準完善體制機制主攻方向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破除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的關鍵舉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需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找準主攻方向。
一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這實質上是要求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按照市場供求關系在城鄉間自由流動,推動農業部門和非農部門生產率趨同,實現城鄉資源要素高效配置。當前,資源要素正由從鄉到城單向流動為主逐步轉向城鄉雙向流動,需進一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破除制約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以更有力的政策舉措引導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
二是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也是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過程。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實質上是城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通過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促進城鄉產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互動關聯,加強城鄉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實現城鄉資源優勢互補、城鄉產業互為促進。當前,我國城鎮化轉向質量主導的內涵式發展,城鄉產業邊界漸趨模糊,需重點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田園綜合體等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載體,推動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
三是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保障城鄉居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逐步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是推動城鄉融合的題中之義。需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要與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先供給有機聯系起來,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四是把縣域作為重要切入點。縣域是城鄉聯系最緊密的地區,最有條件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要把縣域作為重要切入點,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需發揮好縣城連接城鄉的特殊優勢,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把縣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在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中,全面提高縣域城鄉規劃、建設、治理的融合水平,促進縣域率先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