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永強(西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歷史是對過去事實的記錄和解釋,是對人類經驗、智慧和文明的總結,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石與創新的源泉。通過歷史教育,可以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精髓,體會其深厚底蘊和獨特價值,從而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激發創新的靈感與動力。歷史教育宛如一座橋梁,連接著古代與現代、傳統與創新,賦予我們審視過去的智慧之眼,開啟未來的創新之門。歷史教育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完善歷史教育課程體系
歷史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具有核心作用。因此,要構建全面、深入、系統的歷史教育課程體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堅實支撐。從學生學段角度構建多層次歷史課程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確保歷史教育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開設基礎性課程,讓全體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常識;設置拓展型課程,滿足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學生的學習需求;設立研究型課程,讓那些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生通過課題、論文等形式深度參與歷史研究。
從課程內容角度構建系統性歷史課程體系,要涵蓋各個歷史時期、國家和地區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及價值觀,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與綜合能力。構建過程中,要加強跨學科整合,強化歷史與其他學科如文學、藝術、地理、哲學、科技等之間的交叉融合,并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形成一個跨學科的歷史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及文化價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
從教育價值角度,要構建“四史”教育課程體系,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重大問題,增強學生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創新歷史教育教學方法
開展歷史教育,要創新教學方法,使其生動有趣且富有成效,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首先,實施多樣化教學方法。例如,運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歷史事件或人物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與解題能力。結合翻轉課堂模式,鼓勵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堂上進行深入討論,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其次,拓展歷史實踐教育。在歷史教學中,要組織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傳承傳統文化。例如,博物館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是進行歷史實踐教育的關鍵場所。要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組織學生參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他們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和動力。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安排學生前往革命老區、紀念館等紅色基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開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志愿活動,如參與文物修復、歷史遺址保護等,讓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創新歷史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需轉變教學理念,由知識灌輸者變為引導者。開設在線歷史課程,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內容,并運用風趣的語言、豐富的知識以及生動的歷史故事,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升課堂的感染力;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創設生動、直觀的歷史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學習傳統文化,在互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推動傳統文化創新傳播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今天,要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播,吸引更多人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首先,利用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因其廣泛的覆蓋范圍、即時的交互性和高度的個性化定制能力,成為推動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強大工具。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以短視頻、微電影、直播、動畫、游戲、創意圖文等形式,將文物、古跡、藝術品等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偏好,了解哪些類型的內容最受歡迎,以便不斷優化內容和傳播策略。
其次,舉辦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舉辦文化交流展覽、演出、講座等活動,邀請國內外文化專家、歷史學者、知名作家或公眾人物等參與,分享他們的歷史見解,解答關于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疑問,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和交流,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還可以舉辦歷史知識競賽、故事創作比賽或歷史重演活動,鼓勵學生創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增進學生間的學習和交流。
最后,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手工藝、文化創意產品等領域,開發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傳統文化價值觀。
拓展歷史教育合作渠道
為拓寬學生的歷史教育視野,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驅動力,要積極拓展歷史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渠道。通過與國內其他機構及國際社會的合作,共同探索歷史教育新模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要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鼓勵不同學校建立歷史教育聯盟,共同開展教學活動,分享資源和經驗,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實施教師互訪和交換教學計劃,讓歷史教師有機會交流教學經驗,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
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建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共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項目,鼓勵參與國際歷史教育論壇和研討會,了解國際歷史教育的最新動態和趨勢,并借鑒國際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制作多語種傳統文化內容,通過舉辦或參與國際文化節、歷史展覽等活動,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國際舞臺上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加強學校與社區、家庭的合作。與學校所在社區共同開展歷史文化活動,增強社區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的歷史學習和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歷史教育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總之,歷史教育作為驅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強力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歷史教育,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并認同自己的文化傳統,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從而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歷史教育也是創新的重要源泉。它鼓勵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不同的文化,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因此,要加強歷史教育體系建設,創新教學方法,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共同推動歷史教育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