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龍昊(嶺南師范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將其放在了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首位。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因此,在新時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與縣域振興的重要關系,并根據各縣域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描繪差異化的縣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縣域振興的新質生產力驅動邏輯
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的縣域一度成為先進生產力最聚焦的空間載體。以“廣東四小虎”、蘇南模式、晉江模式等為代表的地區,發展了鄉鎮企業,并因地制宜走上了工業化之路。一批專業鎮及特色產業迅速崛起,成為縣域經濟的典范。
四十多年來,隨著中國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資金、人才、技術等核心資源要素逐漸在各地區中心城市集聚。受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影響,周邊縣域獲得的經濟發展資源逐漸減少,由此造成了縣域經濟增長緩慢、產業不發達、縣鎮村內生動力不足、政府財力單薄、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短板。新時代縣域振興的實質是縣域經濟由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向高效、集約、綠色、公平、均等化發展轉軌。歷史的經驗證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驅動縣域振興的強力引擎,能夠有效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是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及新舊動能轉換的綜合體現。綜合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縣域振興的驅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效應上。
一是科技創新賦能,激活產業升級迭代效應。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催生縣域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通過優化產業發展格局,為縣域產業振興提供新動能。傳統縣域產業由于受到分工、技術、競爭的限制,長期處于產業鏈的底端,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不斷升級發展,縣域產業構筑與新業態、新需求相適應的新場景、新空間成為可能,有助于吸引多樣化業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增強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促進城與縣生產融合,提高發展協同效應。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隨著新質生產力導向下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要素從“土地、勞動”等,向“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轉移,縣域和中心城市的關系也從“競爭”走向“合作”。通過構建合作共贏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聯動共建,推進三產融合,從而有效促進城縣之間、地區之間的資源流動和優勢互補。同時,新質生產力增強中心城市實體經濟對周邊縣域的輻射帶動效應,并對縣域經濟存在促進效應,有助于促進城與縣生產融合,縮小與中心城區的發展差距,推動雙方協同發展。
三是推動綠色發展,擴大發展成果普惠效應。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進行技術改造,已經是具有新質生產力特質的“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促進縣城宜居宜業、優化鄉鎮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提升縣域人居環境,使縣域成為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空間新載體。
驅動縣域振興的路徑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縣域主要憑借豐富的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以及政策優惠等優勢,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投資,并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如今,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要素紅利”的邊際貢獻率已顯著降低,有必要逐漸過渡到“創新紅利”,實現以投入要素的綜合利用和新質生產力的協同驅動相結合的內生式增長。
第一,“因縣制宜”分析本縣的生產力質態,確定發展縣域新質生產力的方向和著力點。首先是明確自身定位,對本縣的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和要素進行評估,區分產業功能縣、農產品主產縣、生態功能縣,因地制宜采取差異化的新質生產力實現路徑;其次是規劃生產要素在縣域的創新性配置,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實現促進縣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這需要通過更加廣泛細致的比較,對現有主要產業、行業產品的供需狀況及其生命周期進行分析評估,客觀分析優勢和劣勢,補齊縣域經濟發展短板,并促使其轉變為潛力板。縣域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的轉型升級,必須立足于本地實際,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認識和把握縣域特色產業選擇與構建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辯證關系。
第二,加速數字新質生產力培育,促進資源要素在中心城區和縣域的雙向流動。數字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之一,產業的數智化轉型,不僅能夠提高勞動者的全要素生產率,在當前資源要素從縣、鎮、村向城市凈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轉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改革,有效減少資源要素的流動損耗,降低社會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精準對接,增強市場主體聯系互動的活力和效能,提高經濟社會的運行效率和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有助于重構欠發達縣域地區的產業價值鏈條,為縣域經濟提質增效。
第三,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對具有縣域特色資源稟賦的產業進行整合與提質增效,培育新質生產力。縣域本地企業通常規模較小,缺乏市場競爭力,缺少轉型升級的動力,而引入龍頭企業可以帶來更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技術,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縣域資源要素的更高效配置和利用,推動縣域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在縣域招商難的現實情況下,中央企業憑借自身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肩負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責任和使命,自然成為組織協同各方力量,推動縣域內外融通發展的關鍵企業群體。
第四,堅持雙管齊下,實現“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統一。縣域作為最基本的區域經濟單元,縣一級政府具有一定的優化配置生產要素的行政權力,但縣級政府往往財力有限,一體化發展政策體系不完善。對于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區,可以推動擴權賦能工作,完善縣級財力保障的長效機制,強化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等要素資源投入保障。同時,可以結合發揮資本的賦能作用,以國資產業基金為抓手,組織社會各類資源所有方通過基金運作高效整合資源,通過并購重組、要素流動等方式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五,著力于人才引育,為新質生產力驅動縣域振興奠定人才基礎。一方面,隨著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的加快應用,新質生產力對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日益旺盛;另一方面,縣域本地青年勞動力流失嚴重,適應新質生產力的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足。這需要縣域在強化市場化導向的行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以三產融合發展不斷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為新業態擴大就業創業空間,培養植根縣域的產業發展帶頭人,同時要聚焦重大工程項目和特色優勢產業,圍繞縣域產業園,吸引城市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