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薛姝(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與線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日益加深。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多元化信息傳播方式,既豐富了科普形式,也使公眾有了更多選擇和反饋的機會。這些變化,對科普人才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人才不但要向公眾提供更多優質的科技知識和信息,更要適應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和公眾需求的變化,對公眾的反饋及時作出回應。
融媒體時代科普人才的特征
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199.67萬人,其中,科普專職人員27.39萬人,科普兼職人員172.28萬人。注冊科普志愿者規模達到686.71萬人。以往,科普工作主要由科普場館、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等承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自由科普愛好者也在不斷增加??破杖瞬懦尸F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科普人才素質高端化。由于融媒體為科普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高水平科技人才可以利用碎片、閑暇時間參加科普活動,提升了他們的科普參與意愿和參與力度。越來越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參與到科普的行列中,其中不乏教授甚至院士等頂尖科學家的身影。
二是科普人才年輕化。進入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模式呈現多樣化。青年人是利用融媒體的主要群體,而且青年人也十分愿意分享,因此以融媒體為載體開展科普活動的青年科普人才呈現增加趨勢。
三是科普人才網紅化。網紅化是新媒體時代科普人才的一個重要特征,不少科普人才選擇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科普傳播,創作權威而不失趣味的科普內容。如抖音科普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截至今年8月15日,已有粉絲2499萬人,共有作品392件,獲贊1.9億次。
四是科普人才商業化。圍繞科普開展的商業活動逐漸出現,并受到公眾的支持。融媒體平臺縮短了科普與商業的距離。嚴肅的科學技術知識和信息,正以多元化的方式傳遞到公眾端,并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科普與產業之間呈現出越來越緊密的趨勢。
多措并舉加強科普人才培養
當前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專門培養的科普人才對公眾科普服務比例不高、科普人才接受的培訓系統性不夠、科普人才培養尚未與融媒體時代需求緊密結合等問題。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打造具備規模優勢的科普人才隊伍。以專職科普人才為核心,擴大兼職科普人才規模,建設一支具備一定規模優勢的科普人才隊伍。通過高等院校培養專業的科普人才,打造科普人才的核心隊伍。通過繼續教育培養更多的科普人才,打造龐大的科普兼職隊伍。充分運用各種方式,為科普人才提供基本科普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升科普人才的基本能力。
二是加強科普人才融媒體技術培訓。融媒體技術是科普人才開展科普活動、提升科普效果的有效工具。絕大多數科普人才本身不是融媒體技術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總體上缺乏技術的使用能力,在融媒體時代科普做得好的科普人才,往往能有效利用最新的技術工具。因此,為提升科普人才技術應用的能力,需盡快加強對科普人才的融媒體技術培訓??上蚩破杖瞬盘峁iT的系統性課程培訓,也可向科普行業提供融媒體技術培訓資源,鼓勵科普人才自學,提升技術水平。課程內容可涉及相關科學傳播理論、圖像與圖形信息處理技術、聲音信息處理技術、視頻制作、人工智能寫作、新媒體信息安全以及平臺運營等,通過多種學習形式,幫助科普人才全面了解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全面提升科普人才在新媒體時代所需的科普技能。
三是注重科普人才的創新、創意能力提升。融媒體時代,科普信息更需要創新性、趣味性,這樣才能夠有效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使他們愿意去了解相關科普信息。這就要求科普人才在開展科普活動、創作科普作品時,要更加注重創新性,開發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具的科普作品。各類娛樂信息、社會熱點信息,本身就更容易抓取公眾注意力,科普信息想要獲得更多關注,必須增加自身吸引力。因此,需要科普人才提升創新、創意能力,適應融媒體時代需求。
四是促進科普人才交流。搭建科普交流平臺,通過線下活動、線上交流等多種形式,為科普人才提供交流溝通的機會。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科普人才、科普場館等單位的兼職科普人才等不同類型的科普人才開展有效交流,開拓各領域科普人才的視野,促進先進的融媒體技術和理念在科普人才之間有效傳播,從整體上提升各類科普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五是為科普人才打造更多發揮作用的場景。當前科普產業也在逐漸做大做強,需充分發揮科普市場的作用,推動科普產業發展,為科普人才打造更多發揮作用的場景。支持科普人才有效利用各類信息傳播工具和方式,打造多元化的科普信息供給,并在此過程中,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互動,及時了解公眾的反饋,準確了解市場需求,提高科普人才能力,提升科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