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馮剛(北京師范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長、教授)
樹立青年的文化自信是激勵廣大青年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內容,應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探尋文化根脈、汲取文化精髓、發揮文化力量,讓青年更加自信地投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文化蘊含著磅礴偉力,是推動文明演進、社會發展、個體成長的深層力量,它以提升青年的文化主體性,加強青年的價值觀引領,系統推進黨團組織建設以及形塑青年現代生活樣態,為豐富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提供堅實支撐。
提升青年的文化主體性
文化主體性的形成以人的主體性的確立為前提。文化是人在實現自身本質和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為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提供基本條件,并對主體性的發展過程進行規范。培育青年文化主體性是青年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應有之義,關鍵在于提升青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具體落實在自覺參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與新時代新文化的創新創造。
確立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是提升青年文化主體性的關鍵環節。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從可感知的實際生活之中,從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交織之中認識到文化力量,意識到傳承與發展本民族文化對于個體、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動態過程。青年文化自覺的確立是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應當在拓寬文化視野、用好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力量中推進文化育人,培養青年理性認識本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意識和能力,為樹立文化自信打下堅實基礎。
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絕不是文化自滿,更不是文化自卑。文化自信的樹立不代表著固守本位文化,而是在理性認識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把握文化的主體性和多元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傳承性和現代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樹立青年的文化自信是激勵廣大青年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內容,應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探尋文化根脈、汲取文化精髓、發揮文化力量,讓青年更加自信地投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加強青年的價值觀引領
加強青年的價值觀引領是做好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務,需要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不斷推進。
重視文化傳承。文化傳承在精神層面上表現為價值觀的弘揚與傳承,這些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積淀下來的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最為深層的精神稟賦,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加強青年價值觀引領的重要內容和“富礦”。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要立足文化傳承,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青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這些文化基因植入每一位青年的內心深處,在推動其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推動文化發展。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發展與創新,在精神層面上表現為價值觀的時代化發展。價值觀的時代化發展是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剖面,任何時代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無法與傳統相脫離,都是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對該時代的社會發展、個體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應該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基本面向,以推動文化發展為內在要求,需要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創新工作思路、優化工作模式、增強工作成效。要充分認識到青年是文化改革和創新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和群體,要以滿足時代發展和青年發展需要為己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讓青年能夠對當前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念進行正確辨識與內在審視,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實現青年發展與文化發展的內在統一,與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同向同行。
系統推進黨團組織建設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豐富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需要依托黨團組織的系統建設。文化作為一種機理性的內容,通過與經濟、政治等的內在依存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物質、制度、精神層面為系統推進黨團組織建設提供支持與保障。
物質文化層面。物質文化“看得見,摸得著”,是文化的實體形式,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在器物層面創造的各類成果總和,在不同民族的勞動生產生活中具有相應的表現形式。物質文明是衡量文明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相較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變化更多、發展更快。豐富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必須要促進物質文化發展,立足當下、結合實際,緊跟時代步伐,遵循文化發展規律,讓青年通過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比以往更為豐富的各類物質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特質,并把這些物質文化作為能夠充分利用起來的資源,在適應青年工作、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為系統推進青年黨團組織建設筑牢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
制度文化層面。制度文化以物質文化為基礎,在社會交往中形成與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發展階段具有不同表征。制度建設是系統推進黨團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旨在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不僅要讓制度“活起來”,隨著社會文化發展不斷優化與完善,還要讓青年“動起來”,積極主動參與組織生活,在組織生活中不斷成長。
精神文化層面。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密切相關,指的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組織建設的重點在于精神文化,尤其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否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相適應,如果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相脫節,那么就會給組織建設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在系統推進黨團組織建設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組織成員的思想狀況,時刻補足精神之鈣、筑牢信念之基。
形塑青年現代生活樣態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青年都是先進文化最為敏銳的接受者、最為積極的傳播者、最為有力的發展者,以青年之氣魄引領社會文化進步,展青年之風采擘畫中華文明圖景。當代中國青年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樣態往往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等的影響,在文化交織中形成具有“中國式”“青年性”的現代化生活樣態,必須深刻把握青年生活樣態形成的內在邏輯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做好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為形塑青年現代生活樣態作出重要貢獻。
把握“現代”,關注青年的思想行為變化特點。文化憑借其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塑著青年的生活樣態,不斷推動著青年生活的現代化發展,體現在社會心態、話語表達、消費觀念、交往觀念、婚戀觀念等的嬗變之中,自改革開放以來尤為明顯。青年現代生活樣態的形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充分關注青年的思想動態、生活狀況和發展需求,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聚焦“青年”,增強青年的文化身份認同。青年既是其現代生活樣態形塑的主體,也是受現代生活樣態影響的對象。青年形塑其現代生活樣態是一個與各類生活樣態相互交融的復雜過程,既要面對傳統與現代生活樣態之間的張力,也要正視國內與國外生活樣態之間的差異,還要把握不同社會群體生活樣態的區別,充分關注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要以黨的青年工作作為重要渠道,不斷增強青年理性心態以及認識文化、把握文化的意愿和能力,不斷深化青年對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接受度、理解度和參與度,切實提升青年的文化身份認同,激發和培育當代青年的文化主體性。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大專項“習近平文化思想與黨的青年工作研究(課題編號:SCJJ24ZD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