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俞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寧曉巍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戰略部(秘書處)副主任)
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自1972年聯合國召開第一次人類環境大會以來,環境問題上升到全球合作層面,簽訂并履行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國際公約及協議成為協調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舉措和有力行動。中國是推動國際環境公約進程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是我們的莊重承諾,也是推動綠色發展創新實踐的生動寫照,體現了中國對全球環境治理承諾的堅定落實與持續貢獻。
展現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有力舉措
國際環境公約是為了保護、改善和合理利用環境資源而制定的一種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多邊環境協定,注重全球可持續發展,并把解決影響人類健康的環境問題擺在重要位置。這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興則文明興”等理念相融相通,與中國共建繁榮、清潔、美麗世界的目標愿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國積極支持國際環境公約,將相關條約文件精神和國際環保標準納入國內環保法律政策體系,并在生物安全法、核安全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明確要求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的義務。講好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故事,有助于更好傳遞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展現中國對全球環保共識的尊重與踐行,體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國際環境公約要求的“最大公約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以多邊環境規則為抓手,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化學品管理、臭氧層保護、汞排放等領域履約,對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產生重要影響,正在逐步成為國際環境規則的主要參與者和制定者。特別是中國始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捍衛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講好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故事,有助于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不斷增強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有效回應關切、解疑釋惑,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所表現出的責任與擔當,也是中國開放、包容、透明的自信態度。中國積極參加公約大會和公約談判,呼吁各方凝聚共識、勠力同心、身體力行推動公約達成和實施。主動同國際社會分享履約信息,發布并向公約秘書處提交氣候變化國家信息通報和兩年更新報告,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水俁公約等國家報告。通過講好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故事,可以讓全世界了解中國履約進展,進一步展現我國以更加積極姿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環保承諾與行動的信任。
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的中國故事和中國樣本
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中國全面有效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推進《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和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最大碳市場。中國在做好自己的同時,也注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典范項目,已經為當地增加就業崗位1萬多個,累計直接社會貢獻超15億歐元,正在建設的融合新能源、綠色低碳技術的智慧港口項目,預計每年可節約用電約1.1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2噸。此外還與老撾等國共同開展低碳示范區建設,在阿聯酋承建全球最大的單體太陽能發電站,幫助相關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這些生動實踐為講好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展現了中國履約的堅實步伐和責任擔當。
有力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作為主席國,領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推動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歷史性成果“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強大動力。《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明確的目標中有3項超額完成,13項取得良好進展。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2021年,中國云南野生亞洲象遠距離遷徙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為了不驚擾象群北上南歸,人們慶祝傳統節日時,不搞慶典,不點火祈福,沿途企業關燈停產,保持靜默,全程歷時110多天、經過13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最終在人類的幫助與引導下全部安全返回保護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這類故事不勝枚舉,立體展現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樣本。
持續引領全球生態系統保護。履行《濕地公約》30余年,13座城市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兩次榮獲“濕地公約獎”,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濕地保護格局。嚴格履行《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截至2023年,已累計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ODS)生產和使用約62.8萬噸,占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成功淘汰29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每年減少數十萬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產和環境排放。中國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最佳踐行者之一,在世界上率先實現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在民間也有很多治沙故事,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一代接著一代干,持之以恒推進治沙造林事業,完成治沙造林28.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43萬畝,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動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這些故事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容易引起廣泛共鳴和認同,為中國生態環境治理、履行環境公約增添了鮮活注腳。
用心用情講好履約故事
突出數據與事實支撐。運用詳實數據和具體案例,如減排量、重污染天數下降率、優良水體比例、森林覆蓋增長率、清潔能源占比等,量化展示中國在履行公約過程中取得的實際成果,提升敘事的可信度。通過橫向和縱向對比,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巨大變化,增強事實的說服力。
突出人物與地方敘事。聚焦參與環保行動的個人、組織、地方政府等主體,通過他們的實踐經歷和創新舉措,描繪生動的“綠色英雄”形象和成功案例。比如,請封沙育林的治沙人、垃圾分類站的工作人員、記錄藍天的攝影人等,用親歷者的視角講述“帶著泥土味”“冒著熱乎氣兒”的故事,使故事更具人文關懷與感染力。
突出科技與創新視角。突出介紹中國在環??萍佳邪l、綠色技術應用、碳捕獲與封存等方面的前沿進展,彰顯中國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綠色轉型、助力公約履行的智慧與實力。講好綠色科技出海、環保技術轉讓等故事,充分展現中國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擔當與作為。
突出國內與國際交流。講述中國在積極參與實施全球環境保護合作項目中,與各國共享綠色經驗、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的舉措,展現中國在全球環保議題上的開放姿態與合作共贏精神。積極倡導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共同做大清潔美麗世界“蛋糕”,努力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