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羅立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釋放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明確信號。
對外開放促進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央政府清理了2000多件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政府清理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規有19萬多件;在制定新的政策、法律法規時,也都確保其與WTO規則相符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為單獨的一個部分提出來,并就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作了具體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放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這些不斷推進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本身也是重要的改革。
對外開放促發展是寶貴經驗。事實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為中國和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動能,促進了中國和世界的共同發展。對外開放之后的中國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世界工廠”,極大降低了全球生產成本。作為一個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的大國,中國的對外開放使全球產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范圍得以擴大,促進了全球制造業垂直分工體系的建立,提高了全球經濟增長效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也得到高速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經濟奇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作為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超級人口大國,2023年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距離高收入經濟體門檻只有600美元之遙。中國具備全球最大的制造業部門,占全球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30.45%,對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70%的貢獻。
對外開放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并指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要求中國繼續充分發揮經濟增長潛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對外開放不僅是被證實的可以發揮中國經濟發展潛能的重要經驗,也是新發展階段發揮中國新發展優勢的重要條件,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要求。
當前,隨著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以“巨大的低成本勞動力池吸引其他生產要素進入”的優勢已經極大減弱,但是中國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優勢,即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中國目前有高達17萬億美元的GDP總量,具備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國內大市場能夠支撐大型企業相互競爭,同時收獲規模經濟效應和競爭效應;還可以幫助中國更好地實現“分工細化”和“規模經濟”互促機制,加速形成“報酬遞增的分工效應”。這些都是小規模經濟體不具備的優勢。對于規模小的經濟體,如果分工細化,細化后的分工角色就可能面臨市場規模不足的限制,無法收獲規模經濟效應帶來的收益遞增或成本遞減。若要在國內獲得較大的市場規模,分工就可能很難做到細化,從而也無法收獲“干中學”或“專業化”帶來的“效率提升”及“生產可能性擴張效應”等。而在規模巨大的經濟體,即使分工做到很細,一些所謂“小眾”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在國內獲得較大的市場規模,經營主體既更能發揮專長,又可以通過規模經濟效應降低成本。絕對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可以幫助提高國內經濟循環效率,而且在開放的情況下,它還可能成為新的國際比較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這是因為超大規模市場的另外一層含義是相對市場規模巨大,即市場規模占全球比重高。中國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2023年占全球經濟總量比重為16.87%。相對市場規模巨大帶來的優勢在于,中國可以成為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而且中國還具備另一個重要的國情特征,即人均收入仍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高收入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8萬美元相比,中國仍有較大的增長潛力。中國也是唯一一個在中等收入水平階段就具備超大國內市場經濟體,這背后是因為中國具備巨大的人口規模。“人均中等”意味著和高收入經濟體相比,中國經濟增長仍具備潛力;“總量巨大”則意味著和其他中等收入經濟體相比,中國具備巨大的引力。因此,中國有潛力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來吸引全球優勢資源進入,來開拓中國作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潛力。而要充分實現這種“引力與潛力兼備”的獨特國情優勢,就需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并作了很多相關部署,除了要求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樣的指導性措施之外,也具體指出要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這些措施都特別有利于中國發揮“引力與潛力兼備”的國情優勢,從而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來促改革促發展,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