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成茂(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發布,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志,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健全完善政策法規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礎體制更加牢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體制得到形成鞏固。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美麗中國”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新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201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相繼出臺,提出了包括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等在內的八項制度。
新發展階段,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聚焦美麗中國建設,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就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美麗中國進行戰略部署。2016年以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關于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先后出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礎制度不斷健全。2019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推動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促進國土空間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4個方面,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努力方向和重點任務。黨的二十大對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做了頂層設計,要求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等等。
在法律法規建設方面,建立起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相輔相成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法律體系格局,如制定、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等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法律法規,以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等一系列黨內法規,為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基礎制度支撐。
二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治理體系更加完備。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等改革文件,在這一系列改革文件的指導下,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不斷健全。
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打通了生態文明建設障礙,進一步規范部委生態文明建設職能。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要求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對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進行專項部署;《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組建國家公園管理專門機構,制定并完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對實施林長制、河長制、湖長制進行專門部署,破解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難題。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機制更加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初步構建,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生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我國構建起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有關部門出臺能源、工業、建筑等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財政支持、統計核算、生態碳匯等支撐保障方案。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基本形成,提出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對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部署。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等,指導推進轉變城鄉建設方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成為各地探索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的根本遵循。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制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的依據。《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強化金融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持;《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為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產業邁向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參照。推動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生活的機制不斷完善。相關部門先后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等文件,加快綠色消費市場培育,引導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因此,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要重點做好幾項工作。
一是進一步改革完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礎制度。在空間規劃、產業結構、能源體系、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資源節約、消費模式等方面綠色低碳轉型做出基礎性制度安排,制定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如推進生態環境法典和能源法、節約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工作,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專項法律。
二是完善綠色轉型政策體系。制定完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綠色轉型財稅政策,豐富綠色轉型金融工具,優化綠色轉型投資機制,完善綠色轉型價格政策,健全綠色轉型市場化機制,構建綠色發展標準體系,將制定完善全面綠色轉型的政策體系列入規劃計劃和實施方案。
三是優化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運行機制。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加強綠色低碳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