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活力與秩序、科技創新主體、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創新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嚴國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實現活力與秩序的有機統一】
嚴國萍指出,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是堅持系統觀念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并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實現活力與秩序的有機統一,始終是我們黨追求的重要目標。今日中國,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涌現,新企業不斷設立,處處迸發著活力、處處孕育著希望。同時,近年來我國人民群眾安全感始終保持在98%以上的高水平。這是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的生動體現。前進道路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整體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亟須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我們要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堅決破除妨礙活力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使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發展新優勢不斷塑造。改革越向縱深推進,更多深層次矛盾和復雜問題就會日益凸顯出來,推動社會和諧有序發展也會遇到更嚴峻的挑戰,必須進一步把握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
摘編自《人民日報》
【楊靜:推動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創新協同】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楊靜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于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各類企業。國有企業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具有進行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承擔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良好條件,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和重要陣地。非公有制企業有著較為快速的學習跟隨能力,具有鮮明的內生創新特質和一定市場需求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敢于涉足新領域,能夠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是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主體。促進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創新協同,既能為各種所有制經濟奠定創新基礎、引導創新方向;又能及時把握市場動態,為各種所有制經濟提供經過市場檢驗的最新技術,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轉型升級。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應著力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用好現有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研發、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的協同,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創新驅動方面的協同互促。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繼軍: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院長、江蘇現代財稅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楊繼軍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必然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必須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在高質量發展中提升安全水平,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堅持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綠色轉型助推高質量發展,著力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堅持協調發展,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能夠更好抵御各種風險挑戰,為高水平安全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堅持底線思維,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才能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順利推進。
摘編自《經濟日報》
【丁明磊、薛美慧: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創新能力和水平】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丁明磊、薛美慧認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更高技術含量的生產工具的應用者、新質創新主體的培育者、更高水平創新成果的開拓者,是引領、驅動生產力向更高水平躍升的重要力量,在以下三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能發揮策源功能,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促進高質量科技供給;二是能聚焦經濟競爭、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解決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瓶頸;三是能發揮創新增長極作用,成為資源匯聚、跨界融合的網絡樞紐。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應不斷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創新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探索基于數智化、場景化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創新范式,強化使命牽引,提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高質量科技供給策源能力;聚焦重大戰略布局,實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相互賦能的良性循環;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市場需求發現、集成創新開展、組織平臺建設的優勢,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建設一批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創新平臺,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把握科研范式變革機遇,深化有利于發揮戰略科技力量作用的資源配置、科研組織管理、協同創新、要素流動等機制改革。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