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文字實錄】
越平實的語言,越接地氣的故事,越能產生共鳴。更多通過學者、民間和青年一代的力量“走出去”面對面講故事更容易讓人接受。唯有方法得當、渠道合適,才能讓別人聽進去,更愿意相信和分享給身邊人。
我們要學會“植入”。好的故事應該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比如我們要講好中國高鐵的故事,無需不斷地夸贊,只需要邀請一些外國朋友實地體會,感受高鐵的速度、安全,他們自己會得出結論。
同時我們要學會“造境”?!霸炀场笔莻鞑W里的一個詞匯,通俗解釋就是能夠栩栩如生、形象生動地描述一個事物,將沒有來過的人能夠身臨其境地帶入到環境中。比如說熊貓在海外非常受歡迎,那么要怎么來描述它呢?可以通過圖片、視頻、VR的方式,讓更多人走近了解來自四川的熊貓,憨態可掬的花花的形象可能就深入他們的心中。
我們還要學會“共情”。前兩年云南大象北遷的故事,一開始大家沒有在意,但是一路跟拍的動物保護者們,逐漸讓全球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云南大象的一舉一動,打通了人類很多共同的感情因素。最終,云南大象在西方媒體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和傳播,這讓以前那些帶著濾鏡看中國的西方媒體換了一個視角,看待中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所取得的成績,最終實現了“出圈”。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中國的青年一代有義務、有責任,也有能力講好中國故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們需要通過共同努力,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編輯:徐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