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任曉霏、公維軍(江蘇大學大運河文化傳承與傳播研究中心)
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基因。其歷史可溯及春秋時期,經過歷朝歷代的拓展與修繕,形成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龐大水運網絡,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大運河不僅是凝聚中國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技術代表作,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生動寫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洞筮\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的相繼推出,進一步彰顯出大運河文化遺產在整個國家文化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探索實踐和積極成效,是中國向世界展現文化遺產保護態度與“中國方案”的重要窗口。
歷史脈絡中的璀璨明珠: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定位與價值
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定位,首先是其作為“活態”遺產的獨特性。它超越了靜態歷史遺址的范疇,且交通運輸功能與歷史文化傳承并重,至今仍煥發著勃勃生機。沿線分布的天津、滄州、聊城、揚州、鎮江、蘇州、杭州等歷史文化名城,因河而生,應運而興,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些城市不僅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古街巷和古渡口,很多古河閘在現代技術的護佑下,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用。在世界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中,大運河又肩負起“貫通南北”的歷史重任。南水北調東線以亞洲最大抽水站——江都抽水站為起點,以大運河為輸水主干線,逐級提取長江水北送,不僅解決北方缺水的現狀,同時進一步帶動京杭大運河恢復“黃金水道”的輝煌。
在文化體系中,依靠水的流轉,大運河又與國祚文脈、文化傳承緊密相連,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活化石。從漕運制度到商貿交流,從文學藝術到傳統習俗,從民間工藝到地方美食,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珍貴資料,更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標識: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探索與實踐
傳承是對大運河這一“活態”遺產的最好保護。大運河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信息,更蘊藏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近年來,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已經深入人心,沿線8省市相繼成立大運河智庫聯盟、研究院(中心),推進大運河博物館、主題公園建設和運河學研究,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天津市推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全方位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又是對未來的期許與展望。
在理論研究層面,學術界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挖掘與闡釋不斷深入,通過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和智庫聯盟,組織專家學者對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精神等多個領域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產出一系列高質量學術成果,推進大運河遺產話語體系建設。在實踐創新層面,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斷推出主題多元、類型多樣的文化傳承項目。運河沿線城市紛紛通過競賽、展覽、講座、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大運河文化的魅力。不僅呈現了大運河文化的歷史脈絡,彰顯了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還增強了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大運河文化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依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繼開發出多種文化旅游產品,如運河游船、古鎮體驗、非遺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游客。此外,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教育領域的示范作用也逐漸凸顯,許多學校已經將大運河文化納入課程體系,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組織實地考察等方式,讓學生在研學大運河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江蘇大學文學院將大運河文化傳承與傳播研究滲透于本科生暑期實踐、大創項目、畢業論文選題等教學環節,有效提升了青年大學生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今年暑期,紹興文理學院師生20多人開展了為期10天的大運河研學游。這些教育方式的創新,不僅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也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大運河文化遺產在國家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大運河文化特點歸結為“它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大運河以流動的水脈為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命脈,并向全世界展示著包容開放的東方大國形象。
自古以來,大運河溝通南北、聯絡東西,對于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維護國家統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運河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動了中國不同地區的文化融合與創新,促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它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者。
另一方面,大運河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運河文化帶直接溝通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歐亞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全球化背景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更是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笆澜邕\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于2009年在揚州成立,通過運河這一紐帶,組織年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促進世界運河城市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效提升了中國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2024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第一次走出國門,在國外著名運河城市巴拿馬舉辦,吸引了巴拿馬運河流域專家學者60余人參加。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的探索實踐與積極成效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強大支持,也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