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鐘福連(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副教授)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作出戰略部署,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明確提出“七個著力”,其中一個便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并對此作出全面部署。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關鍵在于增加受眾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這也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基本趨勢。近年來,中華文化出海成績斐然,語言與經典文學結合彰顯出時代美感、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技藝展示著跨越國界的穿透力、文化產品在海外圈粉無數,迸發出新活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國際傳播塑造扎根中國大地、文化軟實力增強的現代化形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及其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以文載道,激活傳播的內容活力
文化的對外傳播,是讓其他文化不斷了解、理解自身的過程。由于文化的差異性、海外媒體報道的片面性等原因,外界對中華文化存在一些誤解,造成了“有理說不清”“說了傳不開”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歸根到底,我們要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構建國際話語權。這就需要深挖傳播內容,增進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文化感召力,理直氣壯地向世界宣介凝聚中國精神以及內蘊中國智慧的中華文化。
一方面,要做好戰略規劃,創作文化精品。中國式現代化是古老文明的賡續發展,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要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從落實推動中華文化出海的頂層設計入手,通過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來制定規劃,推動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堅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宣傳當代文明,著重在文化產品、非遺傳承等方面打造中外貫通的新表達、新概念,產出高質量的文化精品力作。
另一方面,要堅持中國敘事,展示中國形象。要消除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就有必要正確解讀中華文化蘊藏的豐富內涵,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要求我們把握國外受眾的閱讀習慣、生活特性、文化心理等,學會找準受眾共情共鳴的切入點,讓他們聽明白、聽進去,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推進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與分眾化表達。具體而言,要堅持具象敘事,如用生動的案例、翔實的數據、豐富的實踐等,講清楚中華民族宏闊廣博的文明觀念、講明白中國共產黨推動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歷程、講透徹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增強中國表達的親和力、針對性。
以文傳聲,匯聚傳播的渠道合力
強化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力、感染力,不僅需要發揮傳統的載體優勢,還需要伴隨數字技術革新和升級迭代,讓中華文化搭乘“科技”這輛快車,跨界融合,打造出青春又不失厚重的文化新業態,使其內容蘊涵與外顯形式更靈活生動、可觸可感。從而集結合力,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塑造多層次、多主體、具有中國特色的海外傳播格局。
首先,要利用海外華文媒體力量。海外華文媒體是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交流、聯系華人華僑的傳統渠道、重要橋梁。它包括報刊出版物、網絡傳播媒介等,而后者作為一個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媒介,將全世界用戶連接成了一個大的文化圈。為此,要著力制作豐富多彩的信息,并采用引人入勝的表達方式;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推進互動式話語表達方式的開拓創新。例如,深入開展雙語出版研究,對西方媒體的扭曲報道予以有力有效的批駁,維護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形象。
其次,要凸顯民間外交優勢。促進民眾、企業等主體的參與,譬如鼓勵各領域專家學者、社會團體、個人,通過國際論壇、海外經貿交流、旅游等方式直接鮮明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主動為在華外籍人員搭建交流渠道,增強情感互通,將“自己講”和“別人講”相結合。
再次,要助力漢語國際化推廣。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傳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強勢及英語的語言強勢。中華文化所依托的語言——中文,理應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因此,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優化世界范圍內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分布格局、傳播成效,在沿線國家和地區優先大面積推廣漢語國際化教育。
最后,要駕馭數字傳播技術。要將中華文化背后的故事進行虛擬現實展示,發揮自身多點多向的互動傳播功能,增強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實效性;樹立融媒體式傳播思維,捕獲國外受眾對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的需求,通過優化算法推薦等策略對癥下藥,力促中華文化資源在全球的數字化共享。
以文化人,挖掘傳播人才潛力
當下,我們正處于數字時代向數智時代轉型的關鍵期,“人人皆媒”。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是一項綜合性的長期工程,需要練好內功,打造一支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傳播規律、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才隊伍。
其一,要提升僑界青年的人際傳播能力。作為“行走的文化符號”,留學生、華商等海外華人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助力者。依托海外華人分布廣泛、語言優勢、當地生活經驗等特質,可以充分挖掘、利用他們身上攜帶的文化基因,促進中華文化的正向傳播,并引導海外僑胞通過日常生活習慣、著裝打扮等“身體在場”形式,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其二,要夯實高校青年的中華文化素養。聚焦學科特色、緊扣專業優勢,建設國際傳播人才培訓基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擴充知識儲備、提高人文素養,增強他們用不同語言講好中華文化的能力,進而鍛造傳播的生力軍。其三,要培育跨文化交際人才。正視能在國際事務中勝任跨文化交際的人才仍然較為緊缺的現狀,夯實傳播人才外語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媒介技術能力等跨文化交際溝通能力,培養通曉國家事務、國際規則又精通外語的人才;依據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打造政府引領下的高水平翻譯團隊,增進學術共同體、智庫、媒體的協同作用;兼顧傳者、受傳者的文化,規避中國文化產品在走向世界時對中華文化的承載不足、凝練不夠充分,喜歡用英文名稱使之混同于西方產品而難于辨識等現象。
以文創境,展現文化傳播的時代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多姿多彩、發展道路多元多樣,這是世界應有的樣子。中華文化自古兼容并包、追求“和而不同”,為中國堅持合作共贏、文明互鑒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離不開我們以開放包容的胸懷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奮力營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國際輿論生態。
首先,要秉持共存共融的價值理念,增強文化共識。“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放性,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共存共融。一方面,要立足中國大地,用文明交流互鑒理念來闡釋中華文明始終秉持的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等精神特質,詮釋其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正如我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等重大理念,可從中華文明蘊含的和平、和睦、和諧等思想中找到答案。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傳遞“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弘揚“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文明觀,勾勒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美好愿景。
其次,要強化學術交流,凝聚當代價值。隨著世界范圍交往實踐的深入,各個民族、國家已成為命運與共的共同體,需要各方凝聚文明共同進步的共識。以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時代觀視角傳播中華文化,持續“請進來”“走出去”,在“一言一行,一趣一味”的交流與對話中,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所有過的輝煌、所具備的獨特意蘊。
最后,要抓住傳播契機,加強情境體驗。利用中國傳統節日、民族特色節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創設展示和體驗的場域,讓海外受眾身臨其境地體悟中華文化的獨有魅力并產生輻射效應。
(福建省社科基金研究闡釋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和文化傳承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福建實踐研究”(FJ2024Z0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