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秦龍(天津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浩楠(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這是繼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后,黨和國家對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不僅有利于我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也是促進世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存在的價值認同壁壘、文明交流不深、主體權責失衡、制度保障缺乏等問題,在建立社會認同機制、文明交流機制、主體責任機制和綜合保障機制等方面下功夫。
建立社會認同機制
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就是通過機制建設增進國際社會對全球文明倡議內涵和作用的認同,使國際社會在尊重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人文合作交流等方面達成共識,認同全球文明倡議在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方面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全球文明倡議一經提出就獲得了不少國家和人民的支持,但要想取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并將理念轉化為切實行動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民族主義等錯誤思潮和極端趨向在國際輿論中甚囂塵上。這些思潮通過制造個人與社會的疏離影響人的社會參與,與全球文明倡議所強調的社會責任、人類情懷背道而馳,極大消解了人們對全球文明倡議的價值認同。另一方面,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對文明整體層次和發展水平的單一評價標準影響了人們正確文明觀的形成。作為西方中心主義者極力推崇的價值理念,“普世價值”用單一的西方標準衡量各種文明,否認文明的多元性和特殊性,認為人類文明具有唯一的形式和排他的內核,只要不符合西方標準的文明就是落后的,就要受到批判。這種對文明標準的壟斷極大阻礙了多元文明價值共識的凝聚。
針對全球文明倡議的社會認同障礙,必須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社會認同機制,促進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由內而外地認同全球文明倡議,進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一是要建立身份認同機制。旨在通過對自身身份的確認,明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是合乎個人身份的正確選擇。二是建立利益認同機制。旨在通過對全球文明倡議與主體特定利益是否相一致的反思與評價,明確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不僅符合個體利益、政黨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還是對人類社會普遍利益的維護。三是建立情感認同機制。旨在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需求,明確人類文明是凝聚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唯有文明交流、文明互鑒、文明包容才能彌補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帶來的情感傷害,才能增進世界人民對人類文明的情感皈依和情感認同。四是建立事實認同機制。旨在通過真實的文化交流實踐,幫助人們認清全球文明倡議是從各民族國家的價值觀中提煉出來的、契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全人類智慧成果,具有區別于資本主義文明觀的真實性。
建立文明交流機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題中之義,建立完善的文明交流機制對于落實全球文明倡議至關重要。不可否認,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但文明交流過程中頻繁發生的分歧和摩擦也暴露了現有文明交流機制存在不足。一是不同文明交流的平等原則尚未普遍確立。由于物質財富的不對等,不同文明主體常常處于不平等的狀態,一些所謂“實力”的大國在與他國進行文明交流時,常常以上位者的姿態主導話語規則和合作機制,催生“文明中心論”“文明等級論”等傲慢論調。二是文明交流的內容有待豐富。長期以來,物質文明的交流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往的主要形式,文明交流互鑒更多集中于文化遺產、文物瑰寶的展示,在打造文明交流活動品牌、建立機構、形成機制等方面還有較大發展空間。相對于貿易投資、貨幣金融,國際人文合作交流程度不深,進展滯后。三是文明交流的數字鴻溝亟需彌合。文明交流離不開媒介,數字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促進了數字媒介技術的變革,改變了文明交流的方式,但不同文明數字技術發展的不平衡又為文明交流帶來了新的數字鴻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因此,補齊當前全球文明交流的短板,必須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建立完善的文明交流機制。首先要確立平等的對話交流原則。各文明主體要堅持相互平等的原則,承認并尊重每個文明主體的身份和權利。其次是拓寬文明交流視域。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美美與共、和合共生,需要不斷拓展文明交流互鑒內容,開展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文明交流創新合作,扎實推進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衛生、減災、媒體、環保、青少年等領域交流合作,開展文明交流活動、創辦文明交流機構,推進不同文明在互鑒中進步。最后是要搭建文明交流的數字平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可見,科技與文化交相輝映是現代文明交流發展的重要特征,加強文明交流合作需要科技賦能。各國應在文明交流中利用好互聯網、數字媒體、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搭建便于了解文化信息、促進文化交流合作、共享文化成果、發展文化產業的新媒體平臺,滿足世界人民的文化需求。
建立主體責任機制
全球文明倡議從理念轉化為實踐,不僅要不斷豐富文明交流的內容,拓展文明交流的方式,更要不斷激發各類責任主體的潛能和責任意識。建立主體責任機制,就是要明確不同主體在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中的角色和作用,避免產生權責不清的問題。一是部分國家政黨國際合作責任意識淡薄。一些國家的政黨無視國家利益、人民利益,醉心于政黨博弈和權力斗爭,缺乏人類情懷,引領和參與文明交流合作和全球文明治理意識不夠,行動遲緩。二是大國權責失衡。大國之所以大,不僅在于其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和國力強盛,更在于有著海納百川的大胸懷、開放合作的大格局、造福人類的大作為。大國享有更多的資源,掌握更多的權力,理應在響應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上有更大作為。現實中一些大國責任缺失,只關注本國利益,沒有承擔起推進人類文明交流發展的歷史責任。三是民眾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普通民眾和民間組織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主體,能夠對政府間文明交流起到補充作用。與此同時,各國民眾由于對其他文明了解不足造成的文明沖突仍然存在,普通民眾和民間組織參與的民間文化交流還不夠深入,民心相通的成效并不顯著。以上種種,亟需建立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責任機制,推動全球文明倡議實踐走深走實。
建立主體責任機制,首先要發揮先進政黨的領導作用。政黨是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領導力量,肩負著推動本國現代化建設和世界文明發展的重任,必須在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中承擔責任。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自覺肩負著推動現代化建設、引領現代文明發展方向的責任和使命,以其百年大黨的執政經驗,為世界政黨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提供了歷史智慧。政黨要把握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正確方向,凝聚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普遍共識,推進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交流合作,完善全球文明倡議的治理體系,不斷擴大理念的契合點和利益的交匯點。
其次,建立主體責任機制要發揮各國政府的引導作用。做好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引導和統籌工作,政府責無旁貸。一方面,各國政府要通過頂層設計對文化交流合作全局謀劃、系統考量,運用協調能力推動各職能部門和各級政府相互配合,為文化交流合作服務。通過資金和政策支持,為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主要大國要承擔歷史責任,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其他文明,在推進人類文明現代化中發揮積極作用。
最后,建立主體責任機制還要鼓勵民間參與,深化民間文化交流合作。各國要鼓勵民間社會團體、企業、普通民眾參與到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中去,感受文化多樣性和不同文明的魅力,共享文化交流合作帶來的實惠與便利,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促進民眾改變觀念、消除誤解和心意聯通,形成政府組織與民間團體相互配合、相互聯動、相互促進的和諧局面。
建立綜合保障機制
建立綜合保障機制就是通過綜合利用各種制度、規則、組織、程序對全球文明倡議實踐提供切實保障,推進全球文明倡議的落實。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不會一帆風順,需要系統發力,久久為功。在保障全球文明倡議落實問題上,現有的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一方面,從文化交流展開和合作成果落實來看,現有機制對各民族國家的行為缺乏有效激勵引導,不能形成有效約束。另一方面,在落實全球文明倡議過程中,相關項目和行動對資源分配和責任承擔缺少前瞻性規劃,多是取決于各國的主觀意愿。這些問題暴露了全球文明倡議落實面臨的現實困難,凸顯了建立有效綜合保障機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建立綜合保障機制,一是建立協商機制。歷史已經證明,文明之間只有堅持和而不同的精神,以各文明對話超越文明沖突,以合作共贏超越摩擦對抗,才能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各文明主體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通過協商解決文明交流中的分歧,化解不同文明間沖突,形成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話語共識和各文明主體都認可的責、權、利分配規劃。
二是完善組織平臺。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支持聯合國發起的文明對話議程和對各國責任的分配,堅決維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推動,發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促進優質教育、科學研究、倡導文化多樣性、實施文化和睦活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針對全球文明治理中的各種亂象,要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以國際良法促進全球善治。
三是進一步利用好現有的國際多邊機制。國際多邊機制不僅在政治、安全、經貿等方面發揮作用,也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機遇和平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積極推動全球文明倡議實踐,發起、建立和參與多個多邊合作機制,如上海合作組織、“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等國際會議等。這些組織、倡議和會議促進了世界各國積極開展多邊合作和國際人文合作交流,為推動國際文明交流互鑒、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國際視野和天下情懷研究”(項目編號:22VRC03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