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制度建設、立法領域改革、理論和制度創新、國際關系研究、中國宏觀經濟態勢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忠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李忠杰表示,重視和加強制度建設,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認識和結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繼續完善和發展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設的重點。根本制度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內容和根本特征,起著奠基礎、定方向、管全局的作用。根本制度是不可動搖、不可改變的,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筑牢其根基,使之更為穩固。基本制度體現了根本制度的內在規定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基礎,是我們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探索創立的治國理政的主要制度。我國基本制度集中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要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使制度優勢更鮮明更顯著展現出來。重要制度上連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下接著各種具體的體制機制、程序規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
【付子堂:全面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付子堂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并將“深化立法領域改革”作為獨立一節進行系統部署。立法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一環,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必須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深化立法領域改革,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推進高質量立法,就要進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格局,堅定不移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積極主動服務改革發展大局。其次,推進高質量立法,必須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以立法規劃為例,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相互促進、精準銜接,善于提早謀劃,統籌研究哪些法規項目可以推動生成為改革項目,在需求挖掘和項目生成上爭取主動,多從立法層面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同時,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推進高質量立法,要求在立法內容上注重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創制性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不斷推動法律體系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需求;在立法程序上要求健全完善提高立法質效制度機制,優化立法職權配置,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最后,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推進高質量立法,要求探索區域協同立法,整合區域制度供給,建立健全相對統一、銜接、穩定的法律法規制度,以立法方式有效破解區域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進而推動區域資源和優勢高效整合,形成公平、協調、開創、共贏的發展格局。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虎學: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推進制度創新】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虎學認為,理論因創新而富有生機,制度因創新而更具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與巨大優越性,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面對社會實踐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與時代潮流,堅持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推進制度創新,從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推進制度創新,一方面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之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面對時代矛盾、問題與挑戰,堅持在解決實踐問題中深化理論創新、推進制度創新尤為重要,同時要以持續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引領實踐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堅持“兩個結合”。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明進:以優良文風構建構中國自主國際關系知識體系】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明進認為,當下國際關系研究的文風受到外部環境和作者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論文篇幅冗長,缺乏原創性思想,甚至有背離學術初衷的傾向。其次,論文食洋不化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作者把西方理論當成“尚方寶劍”,亦步亦趨,甚至炒作西方學者拋出的一些概念,并因此陷入西方的話語陷阱。再次,論文“包裝”精致,“學究腔”明顯。拿一些理論或者艱澀的學術概念過來“裝樣子嚇人”“以艱深文其淺陋”,這就說明理論運用出了問題。最后,重視西方學者的知識生產,忽略中國學者的知識貢獻。這種情況往往沒有立足中國的國情,缺少學術研究的中國視角。此外,國際關系類期刊在文風建設上還存在文章“八股化”、選題過于強調熱點、重視大國或大國關系而輕視中小國家等問題。當然,上述問題的存在,功利因素作祟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文風是期刊編輯素養、期刊品位、學術質量的風向標和晴雨表,關乎學術話語的守正與創新,以及期刊編輯的規范度和執行力。改進國際關系期刊論文文風,需要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建設。第一,樹立優良的學風。學術期刊要助推學界形成文風樸實的學術研究風氣,推出能夠擊中問題要害、解決關鍵問題的學術研究成果,形成理實結合、知行合一的文風。第二,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要嚴肅檢視現有學術評價體系的利弊得失,摒棄因片面追求影響因子和論文轉載量等因素而造成的種種亂象,構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使學術論文的發表回歸其初衷。第三,立足國情,助力建構中國自主的國際關系知識體系。在吸收西方國際關系研究的優秀成果的同時,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的應用,立足中國外交的鮮活實踐,開展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閆坤、汪川:宏觀政策持續發力,增強中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閆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汪川表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延續恢復向好態勢,運行總體平穩。從國際視角來看,國際貿易穩步回升,帶動進出口質量持續提升。從國內來看,宏觀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傳統與新興動力加速轉換。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國內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展望下半年,宏觀經濟將呈現兩大特征。第一,內需主導經濟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明顯。一方面,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持下,家電消費預計將有更佳表現。另一方面,服務消費仍具增長潛力。年輕消費群體的不斷壯大將帶來較強的出游、娛樂等消費需求。數字技術的發展將推動更多定制化、個性化服務需求的增加。第二,基建與制造業投資持續較快增長。下半年,面對復雜的宏觀環境,應以深化改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在政策層面,應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發揮新興產業的增長溢出作用;宏觀政策應充分釋放內需,在多渠道多舉措穩增長的同時,注重防范風險。財政政策方面,要通過調整中央地方財權事權劃分,增強地方財政穩定性;貨幣政策方面,推動貨幣政策調控的轉型升級,使得貨幣政策在實現穩增長目標的同時,實現更為靈活的調控。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