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守正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理想信念教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捷: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中國史學會會長李捷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守正創新,首先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要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改革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只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已有制度,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才能更好適應新領域新實踐需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其次,堅持守正創新,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引領時代潮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守正創新,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風云變幻中贏得主動,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掌握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再次,堅持守正創新,必須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最后,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使改革更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摘編自《人民日報》
【常紀文:持續拓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度廣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表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依然艱巨,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需求依然迫切。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在思想認識上,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和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活力。在目標指向上,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基于前期已經取得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建設成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發力方向上,明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改革舉措上,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
摘編自《經濟日報》
【吳潛濤、潘一坡: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改革凝共識聚合力】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吳潛濤,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潘一坡認為,常態化制度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理想信念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長期、復雜、漸進的過程,決定了理想信念教育不能搞“一陣風”,必須注重實效、久久為功。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在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上展開了深入探索,深化了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規律性認識,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這些基本經驗包括:堅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綜合考量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教育上的系統設計、全局謀劃、整體推進;堅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一項常修常煉的終身課題,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引導廣大黨員、群眾不斷加強自身修養,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規范性,例如檢驗一個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的“六個是否”標準等一系列重要規范要求,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必須堅持理想信念教育機制、價值觀培育機制、文明培育機制、公民道德建設機制的一體化探索,在實踐中形成鑄魂育人的強大合力,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表示,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而實現這種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首先,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礎。從技術屬性的類型來看,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包含兩方面內容。其一,是關鍵性技術的高質量供給。其二,是通用性技術的高質量供給。其次,從科學創新走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企業和企業家處于關鍵的鏈接位置,是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關鍵變量與環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有利于更好地促進科技部門與產業部門之間的互動協同,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連接通道。其一,是建立完善以“鏈主”為主導的產業鏈治理機制。其二,是打造優化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體系。最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促進深度融合的途徑。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具有產業體系基礎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然而在實踐中科技成果供需錯位現象仍較為突出。導致這一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兩個關鍵環節較為薄弱,制約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一是概念驗證環節。概念驗證重在將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技術原型或可初步彰顯其商業價值的產品雛形,關心產品有沒有市場、能不能活下來。要從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加大對概念驗證平臺的建設支持力度,鼓勵發展服務于技術轉化的現代服務業,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二是中試熟化環節。即圍繞工藝穩定性、生產成本以及良品率等指標進行工程化驗證的中試熟化,形成穩定、標準化、可大規模生產的工藝流程,進而推動自主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可以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經驗,推動國內各地的中試平臺建設因地制宜進行優化,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助力打通從概念樣品到工程產品的“最后一公里”。
摘編自《學習時報》
【冉美麗、劉冬梅:以科創走廊為紐帶,提升京津冀協同創新能級】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冉美麗、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劉冬梅表認為,經過十年實踐,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共治、醫療服務共享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然而,京津冀協同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第二個十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心要從“破藩籬”轉到“強產業”“優生態”“謀共享”上,而建設科創走廊是提升京津冀協同創新能級的重要抓手。建設科創走廊,有助于釋放京津冀高端科研資源潛能,有助于搭建京津冀產業協同和多鏈融合的空間紐帶,更有利于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落地。三方面入手推進科創走廊搭建:一是要以新思路系統謀劃。要站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度全面系統謀劃科創走廊,綜合考慮京津冀產業的根植性、關聯的緊密度、科研的協同性、資源的互補性,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做到“領域聚焦、產業協同、城市協作”。二是要以產業協同為本,內嵌若干產業科創帶。科創走廊要以“大走廊”“大產業”為統領謀劃,內嵌若干區域特色鮮明、上下游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產業科創帶。產業科創帶從目標明確、關聯緊密的細分小產業領域切入。三是要激發更多城市的樞紐功能和節點功能。一方面,科創走廊建設要緩解北京“國際—全國—區域—本地”多重任務的平衡難題,提升天津的樞紐功能。另一方面,提升北京昌平、豐臺、亦莊,天津寶坻、南港等區級城市的節點功能,將產業協同節點擴展到冀中、冀南、冀東等地城市,布局更多技術創新平臺、科研基礎設施,推動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產業孵化,營造京津冀各城市共生、共創、共享的協同發展生態。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