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品牌文化內涵、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鄭承軍、王海文:推動文化創新人才培育的改革創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教授鄭承軍,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教授王海文表示,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文化創新人才的培育注入了新的內涵,提供了更強勁的動力,必須積極推動文化創新人才培育的改革創新。首先,要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針對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和行業特點的文化企業,均須積極探索創新黨組織服務功能延伸以及黨建助力機制和路徑。加強黨建促進人才工作的經驗總結和分享交流,高度重視黨對戰略性文化創新人才培養的引領和支持,大力推動大國工匠的培養。其次,要緊隨文化發展的形勢,密切關注信息技術對文化發展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以及文化新業態新模式,依據變革的特征和趨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做好文化創新人才培養政策的頂層設計和學科專業調整,大力推動學科專業交叉,培養文化創新人才。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和人才培養變革的作用。最后,要以國際交流合作的重大項目、重要工程和重點品牌建設為抓手,靈活高效地組建跨國團隊和攻關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創新文化人才培養路徑。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文化網絡和交流渠道,構建文化創新人才培育的國際合作通道和整體布局。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翼: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認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改革為了人民,必須深入了解人民群眾需求,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做到改革依靠人民,就要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要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地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做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方面要堅持盡力而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堅持量力而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強化問題導向,從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緊盯老百姓在社會保障方面反映強烈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斷推進改革。
摘編自《人民日報》
【顧伯沖:解決好提升品牌文化內涵這一戰略性問題】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研究員顧伯沖表示,隨著與海外的交流日趨增多,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企業品牌有助于增強對全球消費者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品牌文化蘊含的價值追求,加強企業品牌文化建設,對于做優做強企業品牌、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推進社會文明進步、塑造國家競爭優勢都具有積極意義。提升品牌文化內涵是企業發展的一項戰略性問題,企業作為品牌建設的創造者與實踐者,應當強化品牌意識,做好頂層設計,像抓產品質量一樣來抓企業品牌文化建設。首先要內強品質、外優形象。既要加快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發展優勢,又要夯實品牌建設基礎,加強品牌文化培育和傳播力度,持續提升企業競爭力。其次要擦亮老字號、注入新內涵。既要做好品牌傳承,專注老品牌、老技藝、好信譽、好口碑,加強對老字號商標、工藝、秘方等知識產權的保護,鞏固好“老”的優勢;又要滿足時代發展需要,對標先進理念、順應市場機制推動創新。最后要扎根本土、兼收并蓄。推進企業品牌文化建設,要扎根本土文化,以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企業品牌的時代內涵,致力于體現精神趣味、審美風尚,走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路子。同時,合理吸收、借鑒國外優秀品牌文化的精華,科學提煉、系統分析品牌建設的有益經驗,加強推廣實踐。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星、王巖:遵循規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地張星、王巖認為,人才、科技、生產關系和產業等構成了生產力實現質變的重要因素和關鍵變量。因此,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遵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規律,創造滿足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條件。一是要提升教育質量,打造素質優良的人才梯隊。要立足生產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發揮有真才實學的科學人才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的領軍作用。要辦好高等教育,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培養一批可用青年科學人才。要辦好職業教育,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造就高素質技能人才。要辦好基礎教育,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儲備人才。二是要堅持創新驅動,實現顛覆性前沿技術突破。要強化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世界前沿技術研究,科學預測和正確評估能夠決勝未來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三是要深化體制改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加強頂層設計,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前進方向。發揮國家統籌協調和組織動員能力,破除舊有體制政策銜接不暢弊端和碎片化問題。完善共享政策,建立健全共享服務平臺。四是要謀劃產業布局,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壯大戰略新興產業,聚焦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加大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技術支持。重點培育未來產業,強化財政支持供給,建立完善未來產業示范基地和試點工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未來支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實現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轉型進程。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