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田士達
8月1日,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該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監管人工智能的法規,標志著歐盟在規范人工智能應用方面邁出重要一步。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相關規則將分階段實施,某些規則將在該法律通過6個月后或12個月后生效,而大部分規則將于2026年8月2日開始生效。
近年來,人工智能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但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也給全球治理帶來了新課題。面對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浪潮,以美歐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加快推進自身相關立法的同時,正合作打造人工智能監管“小圈子”,以此搶抓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
美國在推進人工智能監管方面,政策較為分散,重在規范人工智能有序發展,確保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美國出臺多個指導性文件并發布“關于安全、可靠、可信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在保護個人隱私、促進公平和公民權利、推進政府對人工智能的使用等方面進行規定。但美國法案的排他性意圖明顯,除在行政命令中嚴格控制外國實體使用重要人工智能基礎模型外,美財政部還公布新規,限制美企業投資中國人工智能產業。
歐盟更加關注數字主權和隱私保護問題。與美國相比,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更為嚴苛,具有較強的監管特征。該法案根據風險級別將人工智能模型劃分為四類,設立相應禁入行業和監管要求,并規定了有關模型提供者、部署者義務,違反規定者將被處巨額罰款。
盡管西方國家人工智能治理路徑有所不同,但正通過對話加強規則溝通和政策協調。2022年,美國、歐盟、英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經濟體發布《互聯網未來宣言》。2023年,美歐達成人工智能促進公共利益行政協議,深化氣候變化應對等五大領域的人工智能合作。2023年,七國集團達成《人工智能國際指導原則》和《人工智能開發者自愿行為準則》。2024年4月,美歐發布聯合聲明,強調通過人工智能合作應對全球挑戰,美英還宣布達成人工智能安全科學合作伙伴關系。
今年7月,美國、英國和歐盟的監管機構發表聯合聲明,就加強對人工智能監管達成一致,表示將共同維護人工智能市場環境的公正開放。聲明說,人工智能發展面臨三大市場風險,分別是集中控制關鍵資源、產業延伸性影響、有損公平的競爭協議。聲明還說,大型科技公司對芯片、數據、算法等關鍵資源具有較強控制力,并可能將其現有優勢延伸至人工智能相關市場,達成的合作協議也可能損害公眾利益。聲明還對人工智能可能涉及敏感信息分享和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表示擔憂。鑒于此,聲明提出倡導公平交易、提升人工智能產品互通性和增強消費者選擇權等合作原則。
盡管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不斷“對齊”監管政策的“顆粒度”,但其合作也面臨一定挑戰。總的來看,美國作為人工智能技術龍頭企業的大本營,其監管政策更多關注維護良好競爭環境,打造產業“護城河”,提升本國產業競爭力。反觀歐盟,其在人工智能競賽中優勢地位不保,歐盟委員會報告指出歐盟在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進展緩慢,歐洲審計署更直言歐盟已在人工智能競賽中落后中美。面對發展窘境,歐盟寄希望于通過引領全球數字規則制定,進一步追趕人工智能發展潮流。目前,歐盟進一步加大了對域外人工智能企業的監管力度,歐盟反壟斷機構表示,準備重新審查微軟與OpenAI的合作,并將對谷歌與三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交易進行監管審查。
面對人工智能這一全球治理課題,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合力打造監管“小圈子”,將導致全球監管政策碎片化,不利于推進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化,也將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智能鴻溝”進一步擴大。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倫理研究所認為,由單一國家主導的人工智能發展可能會帶來新形式的數字殖民主義。聯合國人工智能智庫研究員塞迪娜警告稱,如果不糾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平衡,將引發“新殖民化”風險。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已突破傳統地域限制成為全球課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采取孤立主義政策是逆勢而行,最終只會適得其反。美國知名咨詢機構歐亞集團總裁布雷默也指出,人工智能技術是自由流動的,科學研究需要共享和開源。今年7月,由中國主提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獲得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也顯示了國際社會對加強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熱切期待。應當認識到,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機遇,離不開包容性全球合作,應堅持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推動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