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袁健(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北師范大學)研究員,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重大戰略部署。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厚植鄉土文化資源,以數字建設賦能鄉村振興。
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夯實鄉村文化旅游物質基礎
培育鄉村特色產業是推動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新發展階段培育壯大鄉村特色優勢產業,需注重挖掘本土資源,以差異化品牌為重要著力點,因地制宜打造鄉村特色IP。
一要深耕本土,打通鄉村文旅產業鏈。鄉村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和悠久的歷史傳統,具備發展文化和旅游的先天優勢。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既要打造以當地文化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如傳統手工藝品、本土品牌的旅游紀念品等,又要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以當地自然資源為依托,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活動、康養項目等,不斷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體驗。尤其要發展地方特色農產品、地方特色美食、開發“農業+”模式的旅游產業項目,形成鄉村產業特色發展的完整產業鏈,努力破解產業間的壁壘,以促進農文旅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鏈的順暢運行,助推鄉村文旅高質量發展。
二要聚焦特色,提升鄉村文旅競爭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作為文旅產業融合主體的鄉村,不僅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發展特色化、差異化的品牌,還要重視品牌的持續更新,強化比較優勢,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一方面,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從用戶情緒、社會需求以及機能價值出發,根據不同需求人群畫像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旅品牌項目,創立工業街區、藝術街區、朋克街區等主題街區,通過靜態布置,達到沉浸式體驗的目的,讓游客在感受文化的同時參與角色演繹,推動鄉村文旅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建立實時的市場監控,對需求的走向和用戶心理進行把關,為順應時代的需求和用戶的期待適時調整地域品牌,實現品牌的持續更新。
三要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文旅特色IP。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基礎上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發展實際進行合理的IP打造,無疑是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導向。一方面,要明晰自身定位,依據鄉村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確定特色IP的定位和主題,因地制宜做好發展規劃,避免生搬硬套、簡單移植,為打造鄉村文旅特色IP提供現實解構密碼;另一方面,要發揮“綠水青山”的旅游資源優勢,原汁原味地保留鄉村最原始的自然特色和古樸生活特征,以IP形象推動鄉村文旅個性化、品牌化發展,形塑鄉村獨特IP體系。
厚植鄉土文化資源,激發鄉村文化旅游強大活力
鄉土文化資源作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根基,不僅承載著鄉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還是推動我國鄉村文旅發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新時代下,發展鄉村文旅需始終植根于厚重的鄉土文化資源,堅持保護、傳承、創新并舉,以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要強化鄉村文化遺產生態保護,推動鄉村文化遺產與旅游業深度融合。文化遺產作為鄉村旅游產業開發的重點,可為當地旅游業注入新鮮血液,其保護與傳承不容忽視。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保護機制,筑牢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制度藩籬。建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評估機制,同時制定相應的地方性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法規、設立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等;加強對鄉村歷史文化遺產的數量清點和檢查工作,編制詳盡的鄉村文化資源資料,對村莊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橋梁等歷史遺跡進行詳細記錄和保護,使這些歷史與傳統文化實現賡續。另一方面,要拓寬教育宣傳輻射面,構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高地。針對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積極開展集中學習、專題講座、專題研討會、知識講堂等活動;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多元化傳播渠道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不同受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的修復項目等方式,對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已經受損的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進行全面調研和評估,制定科學的修復方案進行修復和維護。
二要重視鄉土文化資源深挖精推,促進鄉村文化活態傳承與高質量發展。村莊自身的歷史文化積淀是實現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內生性來源,為鄉村文化旅游的活態傳承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撐。鄉土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和精準推廣不僅是實現鄉村文化活態傳承的重要基石,更是驅動鄉村文化旅游全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一方面,要對村莊文化資源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系統了解當地厚重的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訪談村民、參與傳統活動等方式,全面了解村莊的歷史脈絡、文化傳承和獨特文化元素,如民俗、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等。在此基礎上,建立詳細的鄉村文化資源數據庫,以喚醒“沉睡資源”點燃鄉村“文旅熱”。另一方面,通過科技手段精準推廣鄉土文化資源,使其在挖掘提煉的基礎上實現解構與重組。通過建立鄉村文化網站、開發鄉村文化APP、制作鄉村文化宣傳短劇等方式,將鄉村文化資源和文化元素進行數字化處理、網絡化傳播,通過講好地域故事,增加地域文化吸引力。
三要實現鄉村文化旅游產品供給創新,滿足高質量鄉村旅游體驗。在當前各地文旅火爆出圈的背景下,鄉村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新是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能否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關鍵所在,要從“特色、內涵、創意”出發,打造文化旅游產品供給“引人、留人、留心”的三部曲。首先,突出特色以“引人”。通過設計一些獨具特色的游樂項目和內容,打造多元化旅游產品,如推出生態康養、文化主題酒店、鄉村精品民宿等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產品。其次,突出內涵以“留人”。針對不同游客需求對旅游產品提供定制化服務,以實現游客對旅游項目的深度體驗。建設生態園文化基地、非遺體驗基地、農耕文化基地、紅色文化體驗基地等特色鮮明的鄉村文化體驗基地,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項目,發揮體驗項目重體驗優勢,挖掘文化內涵“新表達”。最后,突出創意以“留心”。通過創意設計賦能,賦予傳統手工藝新材料、新造型、新功能,為游客提供鄉村文旅極致品質體驗。推出“時間膠囊”“記憶角落”等創意體驗活動,通過建立健全協調聯動機制,如建立旅游聯盟、設計旅游文化景區品牌線路等加強體驗活動與其他旅游景點的夢幻聯動,既能為游客旅游提供便利,又能實現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多元化一體化的旅游產品。
加快鄉村發展數字化轉型,推動鄉村文化旅游智慧轉型
當前,人們的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傳統文旅體驗難以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需發揮人才保障作用,利用融媒體、互聯網等技術突破時空界限,以擴大產品形式、提升鄉村文旅魅力,推動鄉村文化旅游智慧轉型。
一方面,深耕“數字田”,為鄉村文旅智慧轉型提供技術支撐。積極搭建文旅新媒體平臺,包括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賬號(如微信、微博等)、短視頻平臺等;推動數字化文旅體驗,通過虛擬現實技術VR、360度全景展示等手段,使游客能提早在互聯網上實現對鄉村景點、傳統手工藝的虛擬體驗,提高游客參與度;開展線上鄉村美食節、網絡直播農產品展銷、線上鄉村文化節等線上文旅活動;通過瀏覽社交媒體評論,從與游客的對話互動中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營社交媒體;搭建智慧文化旅游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服務和體驗的持續優化。
另一方面,念好“人才經”,為鄉村文旅智慧轉型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當地政府既要注重從本土中挖掘人才,如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藝人、文化愛好者等,鼓動并發揮好新鄉賢、鄉村青年等群體的熱情與干勁,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又要發展一批“新農人”,吸引一批熟練運用電子商務、“互聯網+”、文化旅游產品深加工及包裝等適應現代文化旅游經營體系的中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同時,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打通“人才下鄉”通道,激發優質人才回村熱情,吸引人才回流村鎮,更好保障鄉村文旅發展駛入“快車道”。
【基金項目:2023年甘肅省軟科學項目“數字文旅融合助力甘肅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23JRZA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