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深化改革、新型生產關系、科技成果轉化、國有經濟布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旭、范憲偉: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劉旭、范憲偉認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一是處理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要下大力氣啃“硬骨頭”,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統籌需要和可能,把增進人民福祉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能脫離實際,作兌現不了的承諾。二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三是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要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各類群體,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善于算大賬、總賬、長遠賬,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要抓住重點,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摘編自《人民日報》
【魏傳光: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魏傳光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求大力發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必然要求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匹配的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產業政策等,從而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設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概言之,就是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之所以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從理論層面講,當原有的生產關系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就會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從實踐層面講,我國正是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從而取得科技創新不斷突破,創新驅動動能強勁,戰略性新興產業勢頭穩健的成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鄧洲:以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增強產業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鄧洲認為,技術進步,特別是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的關鍵動力。我國高度重視技術研發與產業需求對接,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持續增強產業競爭力。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既是創新鏈本身的重要一環,又是促進創新鏈高效服務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我國是科技創新大國也是產業大國,具備構建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完整創新鏈的基礎條件,有能力和機會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創新優勢與產業發展優勢互動共進。面向未來,需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在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力向產業競爭力轉化。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及時產業化。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明、鄒靚雨:多維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江西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數字經濟學院)陳明、鄒靚雨認為,面對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新變化,高質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應更加注重問題導向,將自身發展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之中。第一,堅持現代化推進。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指引,高質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對企業內部管理和運營的深刻變革,更是對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升華。第二,堅持分類化推進。清晰界定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并持續推進分類改革,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任務與基礎工程,更是夯實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堅實基礎的關鍵一環。第三,堅持精準化推進。明確國有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和行業領域,精準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有助于國有經濟在關乎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發揮更顯著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穩健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第四,堅持專業化推進。設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精準引導國有資本投向,進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有效提升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第五,堅持融合化推進。實現產業類和金融類國有資本的協同互補,有助于高質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第六,堅持開放化推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國有企業應積極把握并善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優勢資源,以此作為推動自身發展、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引擎。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ü饷骶W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