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偉良、賀新春(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思政課的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也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要“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傳統的思政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難以擔當新時代新征程的教育使命。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須著力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知識課堂”與“智慧課堂”、“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引導青年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推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促進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既要堅持“守正”,又要推動“創新”。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應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發力、協同推進。既要通過“思政課程”主渠道、主陣地,將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同時又要通過“課程思政”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大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使思政課堂更貼近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讓青年大學生愛聽樂學、聽懂學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浸潤中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同時,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應切實發揮好“課程思政”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課程的培養方案、教材體系、課程體系,并結合各專業課程和其他通識課程的不同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有機融入其教學大綱和教學全過程中,努力營造“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共同發力、協同推進的良好氛圍。
“知識課堂”與“智慧課堂”有效鏈接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重要論斷,為我們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推進數字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演進,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聯網、移動通信、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推進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為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提供了科技支撐。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網絡矩陣,加速推進學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賦能思政課堂智能化、個性化,主動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積極發揮人工智能數字推理、文本歸納、算法和模型等優勢,助力思政課教學因時而變,有效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充分運用虛擬現實、擴展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通過模擬真實場景和情境,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打造數字化教學矩陣,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充分運用虛擬仿真教學技術,以“科教融合、虛實結合”為理念,融入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場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題材,開展“情景再現式學習、體驗分享式學習”,給大學生提供真實、生動的體驗場域,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的哲理、真理、道理,切實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同時,積極利用數字化教學方式,開展多模態教學、精準化講授、個性化指導,讓高校思政“知識課堂”鏈接“智慧課堂”,努力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
“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青年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廣大青年大學生應主動融入社會大舞臺,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去,主動了解國情、掌握規律、增長才干。
一是通過講好“小故事”,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事業”。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素材,以座談、走訪、調研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走進基層一線、田間地頭、車間廠房,在強國實踐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偉力。
二是通過分享“小生活”,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實踐”。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善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用好大學生身邊的生動案例,將道理、哲理與生產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新時代偉大成就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教育激勵作用,引導青年大學生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實踐偉力。
三是通過立足“小課堂”,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資源”。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既要積極創新“思政小課堂”的模式,邀請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先進模范等進校園開展講座報告、論壇講壇、交流分享,引導青年大學生觀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歷史之變,培養青年大學生胸懷祖國、面向世界的責任擔當;也要不斷發揮豐富的社會“大資源”的作用,善于把思政課設在工廠、社區、街道、農村等,引導青年大學生走出校門、進入鄉村、融入社會,讓青年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
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對于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同時,必須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不斷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多主體同向發力、多層次協同推進,構建教師學生良性互動、線上線下有效鏈接、“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的“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以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團隊教學改革的路徑與效果評價研究”(23VSZ15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