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明(江西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數字經濟學院)教授);鄒靚雨(江西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數字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不僅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可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面對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新變化,高質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應更加注重問題導向,將自身發展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之中。
第一,堅持現代化推進。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國有企業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和擔當。這不僅是由其公有制性質所決定的,更是國有企業存在的核心價值和意義所在。在新時代的大潮中,國有企業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堅定使命,體現了廣大人民對國有企業寄予的深切期望。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指引,高質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對企業內部管理和運營的深刻變革,更是對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中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升華。優化國有經濟布局,能夠使國有企業更加精準地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確保國有資本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發揮戰略支撐作用。同時,推進結構調整可以引導國有企業聚焦主業、做強實業,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國國有企業已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經營主體和引領者,正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力量。
第二,堅持分類化推進。清晰界定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并持續推進分類改革,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核心任務與基礎工程,更是夯實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堅實基礎的關鍵一環。通過對不同類型國有企業進行功能劃分,企業可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從而更加專注于自身優勢領域,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同時,準確把握國有資本在不同領域的投向和配置,引導國有資本向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集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基于使命、目標及所承擔責任的不同,國有企業可歸為三大類型:商業競爭類、特定功能類以及公益保障類。對于商業競爭類企業,實施并購與重組,以及資源整合等策略能夠顯著提升相關行業集中度,進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規模效應。特定功能類企業應專注于戰略性產業的孵化、擴張及強化,以此提高國有經濟在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公益保障類企業應進一步增加資本和資源投入,優化資源分配和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覆蓋面,以此增強國有經濟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控制力。
第三,堅持精準化推進。明確國有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和行業領域,精準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有助于國有經濟在關乎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發揮更顯著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穩健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對于那些投資回報周期較長、未來前景尚不明朗但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產業,如重大基礎研究、國防軍事工業、高新技術研發以及體現中國特色的傳統行業,國有資本應當以前瞻性的戰略視角進行布局。同時,加大國有資本在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關系國計民生的公益性領域、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等的投入和集中度,發揮國有資本在這些核心領域和優勢產業中的引領帶動作用,進而提升其影響力和貢獻度。特別要集中力量于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精尖裝備、信息網絡安全及生物醫藥等領域,加速創新鏈布局,搶占“鏈長”位置,為國民經濟發展打造新的增長點和“多點齊發”的動力引擎。同時,加快調整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國有資本功能定位不符的低端產能過剩產業。
第四,堅持專業化推進。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有資本監管的焦點已從傳統的“管人事、管資產”模式逐漸轉向以“管資本”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模式。設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也是推動國有資本監管職能轉變的重要舉措。發揮“兩類公司”的平臺作用,能夠精準引導國有資本投向,進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有效提升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一方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應將服務國家戰略作為核心導向,專注于優化國有資本的配置與布局,進而顯著提升其產業競爭力。在涉及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應緊密結合政府設定的國有資本布局優化與結構調整指導原則,通過控股戰略性核心業務,并輔以投融資、產業孵化和資本運作等多元化手段,發揮國有資本在投資方向上的引領作用,有效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此外,還應積極促進產業集聚,合理化解過剩產能,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培育和提升我國在關鍵領域的核心競爭力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應以提升國有資本的運作效率和收益率為核心目標,主要采取財務性持股策略,通過靈活的股權運作、精準的基金投資、高效的項目孵化以及科學的價值管理等多種手段,有效激活和優化國有資產存量。同時,積極引導和促進社會資本協同共進,推動形成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第五,堅持融合化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范圍并不局限于產業類國有資本,還廣泛涉及金融類國有資本。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建立一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選擇。同時,產融結合對于提升國有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實現兩類國有資本的協同互補,有助于高質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運營效率的同時,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在推動外部產融結合的過程中,企業應深入了解自身金融需求、資源條件、業務績效以及資本狀況,確立適宜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確保產業資本與外部金融資本的有機融合。在推動內部產融結合的過程中,企業應堅持整體和長遠的視角,打破局部利益束縛。通過促進各業務模塊間的協作與共贏,共同構建產融結合平臺,共享產融結合成果。
第六,堅持開放化推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國有企業應積極把握并善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優勢資源,以此作為推動自身發展、提升競爭力的重要引擎。特別是要聚焦“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共同構建產業發展聯盟和產業研發合作平臺,借助“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契機,有序將產業鏈若干環節向共建國家梯度轉移,將中國理念、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生產推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實現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同時,國有企業還應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高水平海外產業園區,在關鍵節點城市針對全球產業鏈進行精準布局,以提升這些園區的整體競爭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此外,國有企業應更積極地投身于國際標準和經貿規則的制定與推廣,憑借自身的技術創新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推動國內外市場規則的銜接與整合。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不斷深化多層次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