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鐘瑛(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黨中央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對經濟和民生領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既包括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又包括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改革舉措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是我們黨歷史上又一重要綱領性文獻。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系統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和關鍵點,為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注入改革新動力。
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理論引領新實踐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握大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并以之為指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激發發展活力,轉變發展方式,拓展發展空間,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新征程上,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黨的二十大后,黨中央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局出發,明確提出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又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力。從“新發展理念”到“高質量發展”再到“新質生產力”,貫穿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改革發展的理念環環相扣、一脈相承,釋放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嶄新思維和澎湃動力。
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黑龍江、浙江、廣西等地考察調研時,創造性地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擺在九項重點任務第一位,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思路,首次寫進中央文件,進入決策階段。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系統闡明了關于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關于新質生產力理論與發展思路的完整體系。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提出了貫徹落實的方法和要求,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首位,標志著新質生產力完成從萌芽、提出、確立、部署到實施的過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新質生產力從理論走向全面實施,進入全面推行的階段。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需要新型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要求,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現代化,否則現代化就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生產力,否則不可能真正做到產出效益高、經濟運行狀態好。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這個物質技術基礎主要體現為新質生產力,都有賴于高素質的勞動力和新型的生產資料,都離不開現代高科技的研發和運用,而現代高科技、高素質勞動力和高品質生產資料就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構成。當前,我國大部分領域已基本解決“從無到有”的供給問題,但高品質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客觀上要求形成需求提升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新平衡。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有助于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更好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在全球科技日新月異、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它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現象。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因此,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我們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更是我們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使命。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任何時候,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的崛起,往往伴隨著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和資源配置創新的顯著提升。在21世紀的中國,隨著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質生產力的特性愈發顯現。它強調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以及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如知識、數據、技術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廣泛應用,使得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產關系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形成新型生產關系,以釋放新質生產力的潛能,推動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然而,當前的生產關系在某些方面滯后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傳統生產關系過分依賴物質要素投入,忽視了知識、技術和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貢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產力的提升。此外,舊的經濟體制、科研體制可能束縛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阻礙了創新的源泉——企業和個人的活力釋放。因此,構建新型生產關系,使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闡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需要新型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迫切要求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不斷完善現有生產關系。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是適應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既包括對現有生產關系中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部分進行變革,也包括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新的新型生產關系。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創造性地突破體制機制藩籬、調整完善生產關系,使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偉大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當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樣需要創造性地運用這一寶貴經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這些都釋放出鮮明信號,凸顯黨中央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高度重視和迫切感,意味著中國在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新領域新賽道上占據發展先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在當前新的國內國際環境下,推進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以經濟與科技體制變革為基礎推動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為手段優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新型工業化體系建設為重點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為基點營造國際創新環境優勢??傊赃M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辦法打通堵點卡點,以制度創新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必將有效破除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束縛和障礙,讓創新創造源源不斷涌現,促進新質生產力發揮其澎湃動能。只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才能乘勢而上,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