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鄉村產業、數字產業、“兩個結合”、教育綜合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郭君平: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郭君平認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具有橫跨一、二、三產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商貿城鄉等特點。它的發展并非指農村單一產業形態的創新,或“三產”某一業態類型的簡單疊加,而是依托創新打破傳統產業邊界、縱向貫通產加銷或橫向融合農文旅的現代產業形態。作為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對繁榮農村經濟、擴大農民增收渠道及促進共同富裕作用巨大。政策支撐是引領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關鍵一環。要創新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機制,優化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環境。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離不開科技賦能。一方面,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扎實推動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鏈深度融合,培育農產品直播、智慧農業、數字大棚農業、認養農業、AI農業、精準農業等鄉村新產業;另一方面,要推動重大“三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在農業農村領域探索更多應用場景,拓展鄉村新業態發展空間,催生生物農業、垂直農業、設施農業,賦能現代精品民宿、鄉村智慧旅游、戶外極限運動等新業態發展。在發展中,還要認識到,鄉村新業態不等于農業新業態。地方政府應聚集更多資源要素,充分發掘、多向彰顯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推動“農業+”多業態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勁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東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郭勁光認為,數字產業集群具有數實融合、數據驅動、平臺支撐等特征,突破了物理空間集聚約束,更加突出數字空間集聚,形成物理和數字空間集聚的新形態,能夠有力推動產業跨區域、跨界融合發展,實現集成協作和創新。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礎保障,能夠為各類數據匯聚和異構網絡協同提供支撐平臺,促進相關上下游產業對創新要素的吸納,進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數字產業集群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數字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和應用賦能。在推進數字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的過程中,既要緊扣國家發展戰略需求,也要錨定數字技術演進趨勢和各地的技術基礎、產業優勢,聚焦技術研發與應用,探索數字技術創新路徑,拓展新的應用場景。發展數字產業集群,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營造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功能作用,促進重大數字化項目落地和數字企業快速發展。人才是培育壯大數字產業集群的關鍵資源,高技能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關系著數字經濟產業集聚程度與發展水平。要推動數字經濟領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入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研項目評價體系,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好科教融合與產教協同,鼓勵科技成果轉化。
摘編自《經濟日報》
【辛向陽: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辛向陽認為,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從馬克思主義那里來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探索出來的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國文化中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包括天下大同的理想、無神論的傳統,不僅為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文化基礎,而且成為我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土壤。“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大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縱深。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我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余一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余一凡認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正是發揮這一支撐作用的重要舉措。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要實現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愿景,就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進一步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障礙,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今時代,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我國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戰略人才和能夠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緊缺人才。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位置,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