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7月5日-7日,由中國社會學會主辦、哈爾濱工程大學承辦的中國社會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哈爾濱舉辦。其中,“城市治理現代化: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分論壇由中國社會學會城市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天津社會科學院等機構和單位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省市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城市社會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展開研討,展現城市社會學研究在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等方面的最新進展。
城市更新行動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論壇上,與會學者從城市社會學視角出發,通過中外城市實踐對比、城市個案分析等方法探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同濟大學教授黃怡以上海楊浦區黨建微花園建設為例,提出社區空間微更新正在成為超大城市更新進程中的一種普遍實踐,并成為社會嵌入式治理的典型體現和重要抓手。廣東財經大學副教授蔡靜誠以深圳較場尾特色民宿小鎮為例,認為特色小鎮在社會生活空間中完成了產業空間重構與社會關系重塑,給當地居民的社會心理和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變革。石家莊學院副教授張學東闡釋了人民城市理念引領下,青年發展型縣域建設進程中的相關概念,提出應科學發力、精準施策,持續推動青年發展型縣域建設高質量發展。汕頭大學副教授李松基于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從城鎮化發展的突變性、分異性、相似性、空間聚集性、演化特性等維度探究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周群英系統梳理了新馬克思主義城市學派在研究對象、核心議題等方面的理論創新及其時代價值。
做好城市治理工作,要充分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學者著重研討社會參與主體在城市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我國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及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吳瑩系統梳理了我國鎮街民主協商的發展特性,通過分析臺州、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案例,提出當前基層民主協商建設中存在的制度化困境及破解策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席偉健對深圳市兩個行政區開展實地調研,系統總結深圳在推進超大城市治理所取得的有益經驗。上海理工大學教授趙欣以上海瑞金二路街道為例,總結政黨對新社會空間的組織、整合與引領方面的治理經驗。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副教授劉昱彤從警務視角出發,系統分析社區民警嵌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演化生成路徑。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張淼通過對上海某小區治理過程中的內外部社會風險調查,分析社區治理的主要風險特征和解決路徑。湘潭大學副教授周兆安以長沙某小區為案例,指出業主委員會成立的背后是社區公共性生產與再生產不斷作用的結果。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陳云提出多民族社區治理應發揮空間混居優勢,在實踐交互關系過程中建設新的地緣和精神共同體。
共同富裕蘊含著民生建設的高基準與高質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學者們針對民生改善與共同富裕面臨的現實問題與實踐創新展開充分研討。廈門大學教授徐延輝采用年齡-時期-隊列分析方法對中國勞動力就業質量的變遷趨勢進行研究,指出我國勞動力就業質量穩步上升。此外,男、女城鄉勞動力就業質量的時期效應和世代效應均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鄭中玉通過對某個持續性建筑保護運動進行跟蹤和調查后發現,行動者之間的“弱團結”是一種基于新價值觀的行動者關系,這種關系以一種包容性的、不引人注目的、甚至是隱蔽的方式散落在日常的對話、交談和公共生活中。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副教授王雪梅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開展系統性分析并提出,保證青年工作群體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和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對提升青年工作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大學副研究員郭彬探討了時間銀行融入基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核心機制和具體路徑,并通過北京市案例對其內在邏輯進行詳細闡釋。
文化是一座城市精神氣質的具象載體,也寄托著城市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精神期待。論壇上,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教授吳軍基于102個大城市的舒適物數據,提出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保護和鼓勵城市本土文化和特色,推動城市生活朝著多樣化和特色化的方向發展。天津理工大學副教授魏智慧立足天津張園個案,提出通過“整體搭建氣氛、增強景點美學敘事能力”“注重沉浸式體驗、加強與參與者互動”“以‘人’為本、以‘美’感人”等方式促進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路徑。西南大學副教授張岳在實地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城市興起的“網絡悼念”“AI復活”等殯葬新風尚具有市場化、數字化、情感個體化和“脫域”等特征,需要從創新性繼承優秀傳統殯葬習俗、完善法律法規、借鑒國外經驗、借助數字技術等方面跟進治理。哈爾濱商業大學副教授孫影娟以刻板印象的前沿理論“刻板印象內容模型”和“偏差地圖”為基礎,探討了“民心相通”背景下國民刻板印象的生成邏輯,這是在社會心理學層面對刻板印象和群際關系研究的豐富與拓展。
(供稿: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邵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