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鄉村治理、縣域經濟、數字經濟、專利開放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延龍: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張延龍認為,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完善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推動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更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和信息化發展規律,在符合鄉村實際的前提下統籌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技術創新鄉村治理方式。著力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推動“互聯網+”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推進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打造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不斷提高村民參與治理的廣度、深度,提高鄉村治理精細化、現代化水平。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評價體系,科學評估鄉村治理中各種抓手和載體的實效性,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引導鄉村治理著力解決好鄉村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及養老等領域存在的各類問題,讓農民成為鄉村治理、鄉村全面振興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摘編自《人民日報》
【譚志喜:做強縣域經濟關鍵在產業高質量發展】
湖北民族大學教授譚志喜認為,縣域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的微觀基礎,不僅關乎地方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而且肩負著推動國家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任。縣域經濟覆蓋面廣,幾乎涵蓋了從工業、農業到服務業的所有領域,要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拓展與延伸縣域空間,立足特色資源、摸清家底,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縮小城鄉差距,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整體上為實現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在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整體上提檔升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對部分傳統產業改造力度。當前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為核心的新技術已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過科學技術來提高產業韌性、推動產業空間重新布局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制勝法寶。在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結合縣域硬件設施、資源稟賦、科研條件、人才支撐、營商環境等,在工業園區內探索引進新興產業,突出企業主體的創新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創新,因地制宜地謀劃和布局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落地,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集群。與此同時,立足縣域內外比較優勢、挖掘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應用新質生產力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形成的新做法、新流程,對特色產業進行創新升級、構建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實現以“業態興”帶動“百態活”,通過要素集聚帶來規模效益,輻射、撬動外圍鄉鎮和偏遠地區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林: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賦能增效】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教授、《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陳林認為,從產業升級的視角來看,數字經濟不同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是一種融合型經濟,對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具有巨大的賦能增效性。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主要包含兩方面作用,一是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直接參與生產函數,推動生產可能性曲線外移;二是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生成一種更高效的生產方式,盡可能合理配置其他資源,提高勞動、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出,確保生產點最大限度落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數字化基礎設施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新一代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數據成為制造業生產的關鍵要素,5G基站、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計算中心等數據儲存、傳輸和計算的設施裝備自然也就成了支撐制造業高效生產的新基礎設施;二是經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的傳統基建及其細分領域,包括智慧交通、智慧電網等。制造業企業一方面通過應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可以大規模精準匹配客戶需求;另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的智能工廠也可以對標準化的生產工序進行科學拆解、快速重組,從而滿足各類個性化產品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兼具規模經濟與長尾效應。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尹鋒林:專利開放提升專利成果產業化率】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知識產權系主任,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尹鋒林認為,實施簡便快捷的“一對多”專利許可,對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專利成果產業化率,具有積極意義。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核心價值在于轉化運用。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數量龐大的高價值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企業是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主體,要將海量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有效匹配企業的科技需求。實施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能有效鏈接創新主體和企業之間的供給與需求,為創新主體與企業之間搭建廣闊而高效的技術交易平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領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實施專利開放許可也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開辟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通過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存量專利篩選評價、供需對接、推廣應用、跟蹤反饋機制,有助于盤活高校、科研機構的高價值存量專利,讓專利價值得以充分彰顯。此外,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可以顯著降低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交易成本,增加科技成果轉化成功機會。根據“開放許可”的制度設計,專利權人在制定專利許可使用費支付標準、支付方式時可以獲得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指導。這將使知識產權交易雙方有權威的參考標準,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摘編自《法制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